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消化内科医学进展 > 夏志伟教授:消化道早期癌的诊断和治疗

夏志伟教授:消化道早期癌的诊断和治疗

2015-05-25 23:08 阅读:1793 来源:医脉通 作者:林* 责任编辑:林夕
[导读] 五月的泉城山湖相映,繁华似锦。“2015年功能性胃肠病齐鲁论坛”于2015年5月8-9日在济南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与中华医学电子影像出版社主办。

    五月的泉城山湖相映,繁华似锦。“2015年功能性胃肠病齐鲁论坛”于2015年5月8-9日在济南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与中华医学电子影像出版社主办。9日,医脉通就提高消化道早癌内镜诊断率,如何给予消化道症状人群推荐检查等问题,采访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夏志伟教授,详情如下:


    医脉通:对于消化道癌病变和早期癌,内镜早期诊断和处理对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非常必要,然而消化道早期癌比较隐匿,对于提高消化道早期癌的内镜诊断率方面,您有哪些经验可以与大家分享?

    夏教授:大家好,非常高兴和大家讨论关于消化道早期癌的诊断和治疗问题。

    应该来说,内镜技术的进展为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技术支持。随着这一技术的进步,这些年早期癌的诊断和治疗有了非常显著的进步,而且给消化道肿瘤病人的长期生存带来了很大的福音。但是我国的胃癌仍然是一个非常高发的肿瘤,随着生活方式的改进,一些其他消化道肿瘤,包括结肠癌的发生也不断出现新的变化,不断增长。但是就胃癌和结肠癌这类肿瘤,完全可以通过内镜技术以及一些辅助检查给予早期诊断,为大家提供一个非常良好的治疗。关键是,我们应该如何让病人接受这样的检查,在检查当中如何发现一些潜在的患者,进而通过内镜技术在很早期时给患者尽量伤害比较小的治疗。

    首先,我们要了解患者的高危因素,包括家族史,生活方式,既往存在哪些相关病史,例如胃癌可能会有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家族史,一些非常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结肠癌可能也有很明显的家族倾向,有家族结肠癌病史,家族结肠息肉、结肠腺瘤类似的一些病史。

    其次,注意这些患者存在着一些其他潜在迹象,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该尽早进行内镜诊断和检查。一些肿瘤专家给出的共识,包括内镜检查检出共识,对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要尽早接受内镜检查,特别是40岁以上的患者,我国内镜检查普及度还是比较高,费用也不是很昂贵,所以对于存在这种高危因素的人群,或者40岁以上出现消化道症状的人群,应该推荐他们尽早进行内镜检查。如果这些患者以前做过内镜检查,存在萎缩胃炎,又有结肠息肉这样高危的,倾向癌前病变的话,内镜检查和定期随访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很多早期的肿瘤都是通过长期内镜筛查和内镜随诊发现。这样发现的肿瘤,内镜下治疗的几率是很大的。目前,通过内镜诊断肿瘤的新技术也不断出现,包括色素内镜技术等,医生在内镜检查室适当应用也会提高早期肿瘤的检出率。

    医脉通:目前我国消化系统肿瘤发病占总恶性肿瘤发病数的一半以上,对于出现消化道症状的患者,您是否会推荐他们及早接受消化内镜检查?哪些技术或检查您会推荐?

    夏教授:已经出现消化道症状的患者,特别是40岁以上的,所有的指南和共识,包括消化不良症状共识,肿瘤筛查共识,都是建议这些人群尽早进行影像学检查,特别是内镜治疗。我们也可以通过血液筛查,一些粪便隐血检查,来发现消化道肿瘤,发现的可能性是有的,但肿瘤分期会晚一些。所以,出现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即称为高危症状,或者警报症状的患者,包括消瘦,症状恶化,大便隐血阳性,贫血,吞咽困难,这样一些有报警症状的患者,更应该接受内镜检查,通过有经验的内科医生,在内镜下详细的检查,包括新诊断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消化道肿瘤达到早期的诊断以及达到内镜下微创的治疗。

    医脉通:近期,《Gut》杂志上一项研究显示,从2011年到2013年内镜治疗Barrett食管(BE)-相关肿瘤的临床预后显著改善。而且2014年,英国胃肠病学学会推荐内镜治疗作为BE-相关肿瘤(仅局限于粘膜)患者的一线治疗。针对这一研究您的看法是什么?目前国内Barrett食管治疗情况是什么样的?

    夏教授:关于Barrett食管基础之上发生的食管腺癌,确实有一些国际的研究发现,通过内镜的干预,临床的干预,可以使肿瘤发病率下降,使患者得到一个非常良好的愈后,而我国相关的研究,开展还比较晚。而且,我国Barrett食管发病率本身就比较低,所以就这个问题进行过热的讨论,往往会给患者带来一个不必要的恐慌。但是作为我们临床医生的来讲,对于那些存在着明显长阶段的Barrett食管,甚至这些患者已经出现异型增生,这种一些高危的癌前病变患者,医生建议定期的内镜随诊,甚至可以进行一些积极的内镜干预,都是必要的。目前,广泛地就这个问题进行公众讨论,很可能对患者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恐慌。

    医脉通:谢谢夏教授的精彩解答。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