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封感谢信 书写医患情》
记者手记
“一次住院经历,许许多多平凡事却显现出它的伟大、崇高,历历在目,让我终生难忘……”
“缅怀胞妹在二十七病区住院的日子里,病重期间医护人员言行义举的关爱及对我们家人的尊重还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近期,市第一人民医院不断收到患者或其家属情真意切的感谢信,甚至医生也给患者写起了感谢信。
写信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在医患关系话题频频被“点击”的当下,这些信件所表达的,却不仅仅是患者对医护人员、又或者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感激与尊重,更是医患之间的一种良性互动,这种互动使人看到了医患和谐的纽带所在。
【一封退休教师的信】
一切从病患的安全出发
“从入院到康复出院,在贵院我共待了一月之久,虽然住院时间长了些,但却待得愉快、值得。贵院的医术、医德、医风令人称道。”
这封寄自扬中市西来桥的感谢信出自一位退休教师之手。去年12月22日,因胃溃疡出血,这名姓王的老师慕名来到我市一院就诊,由副主任医师陈焕年收治入院。由于入院前胃失血较多,体质一度很差,再加上年老体弱多病,王老师“自嘲”当时状态下的自己“简直像一条破船”,因此手术治疗前还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调养。
第一次手术时间初定在12月30日,但老先生没想到的是,手术没能实施,“原因很简单,一切为了患者的安全。”麻醉科医生周燕告诉记者,术前会诊,发现王老师有老慢支,每逢季节变化就会发病,当时肺功能较差,考虑病人耐受不了麻醉,建议推迟手术,先改善肺功能。
“但这样一来,病人产生了不小的心理压力,既想快点手术又怕手术失败。”周燕说。为此,麻醉科和胃肠外科、呼吸科密切配合,一边综合治疗和指导患者进行功能训练,千方百计为手术创造条件,一边及时制定了3套手术方案。
1月6日,在老先生肺功能指标明显改善的基础上,手术成功进行。
然而术后第5天,可怕的并发症却突然出现。“晚8时许,我突然口吐鲜血,一时惊呆了我的爱人,她手足无措地直叫。”当晚值班的是胃肠外科主任医师王勍。观察、问询后,王勍立即叫来医生、护士组成抢救小组,一边有条不紊地进行吸氧、监护、测血压、止血、输血等,一边不时安慰家属放心。
整个晚上,王勍几乎每隔一个小时就去查看一次,最后干脆守在了病床前。“将心比心,有并发症出现,让患者和家属一点不紧张那不可能,但有我们在旁边,他们就会安心很多。”王勍说。
经过全力抢救,老先生的病情终于稳定,家属激动得眼泪夺眶而出。
术后康复,除了每天的例行查房,王勍和陈焕年还不时来到病床边,指导老先生进行康复锻炼。“当我病情恢复较好,他们也流露满意的笑容,我的康复倾注了他们大量的心血。”老先生说。
而在王勍和周燕看来,这次治疗之所以成功,既得益于团队联动配合,更得益于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配合。
【一封来自天堂的信】
细微中见真情 平凡中显伟大
“胞妹走了,留下了不了的情结,留下了她的嘱托:用最简朴、最深情、最尊敬的表述方式感谢二十七病区(心胸外科)的医护人士……”
这是一封来自天堂的感谢信,执笔人金先生受已去往天国的妹妹金女士所托,向医护人员专门道谢。
金女士是一名重症患者,去年辗转市一院心胸外科住院治疗约有十多次。病区王红粉护士长想起她,语气中仍满是怜惜:“最开始来的时候,看起来还较壮实,但因为重病,之后每次来,一次比一次瘦。”
护士长说,身为医护人员,对待每个病人都是一视同仁、不分亲疏的,但看到金女士那样,还是会特别心疼。“特别到后期,她的身体越来越虚弱,疼痛越来越剧烈,药物已经没有办法帮她减轻痛苦,我们只能尽最大努力给她一点心理上的支撑,有空就去和她聊聊家里的事,分散点她的注意力。”
除了在体贴入微中给予理解、安慰和鼓励,护士长还经常指导金女士家人进行细心的生活护理;护师朱佳英和沈蕾也经常到病床前微言细语地解答用药知识。在金先生看来,这份关心病人的真诚真情,“让我们家人在配合患者减轻病痛的同时感受到身心的快乐。”
金先生还特别感谢副主任医师汪潜云。“他和主治医生俞鹏翼为了满足我们家人的最后心愿,值班时增加巡查次数,亲自引流换药,关注她生命体征波动和病情变化。”尤其金女士弥留之际,汪潜云对她的临终关怀,让患者家人感受到关爱、尊重、善待、尽职。
金先生说,心胸外科的医护人员在细微中见真情、在平凡中显伟大,得到了患者家人的认可和赞誉,让家人和亲友每每想起金女士时,也会想起这些关心、体贴和照顾她的好人。
【一封医生给患者的信】
你的信任 是我最大的动力
“每逢节日的时候,都会收到一些以前的患者发给我的祝福信息,心中很高兴。他们能发这些信息给我,说明他们现在都过得还好。在这医患关系十分紧张的今天,我的心中也就多一些宽慰,也让我多一些勇气继续把这个外科医生做下去。”
这是一封由医生写给患者的感谢信,执笔人是市一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朱峰。
在这封朴实又充满感情的信中,朱峰讲述了自己与病人老吴相识15年,共同与疾病斗争的经历。“刚认识老吴的时候还是15年前,那时他还是小吴,我也还是一个刚工作2年的住院医生。老吴是因为急性重症胰腺炎住到我们肝胆外科的。”
朱峰在信中说,当时,老吴胰腺炎复发,反复消化道大出血,找了几家医院都因为风险太大被拒绝了,后来来到一院,当时他也很有顾虑,怕承担风险,“老吴找到我说:‘我信任你,发生意外我也不怪你。’”正是老吴的这份信任,才让他最终打消顾虑完成手术。“信任,这是医生最大的动力。”朱峰说。
2014年圣诞节前,朱峰收到了老吴的祝福短信,“有点感慨,就写了这封信,也是想谢谢他们全家对我的信任。”朱峰说。
这封2846字的感谢信让当事人老吴看了特别感动。老吴说,朱医生就是自己的救命恩人,没想到他还写信感谢自己,实在是让人感动。因此他让家人把信发到了网上,希望更多人为这位好医生“点赞”.
对于朱峰的这封感谢信,网友也都是一片称赞。“很真诚,很多时候都需要换位思考,医生全心全意地想着病人,病人设身处地地理解医生的辛苦,医生和患者之间真的需要相互理解和相互扶持!”一位网友说。
周茜 石旦
采访中,对于被患者感谢表扬,或者被网友点赞祝福,医护人员们表现得都很“淡定”.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只是做了本职工作,没有什么特别的,像我一样的同事还有很多很多。身为医护人员,他们从自身做起,不断提升素养、提高技术、更好地服务患者。
与此同时,医护人员们也都表达了同样的心声:每一个医生都希望自己的病人健康,如果每一次就医诊疗,医、患都能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换位思考,医患关系何愁不和谐?!
(来源:常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