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玉玲,上海市黄浦区妇幼保健院妇科医生,新浪微博知名科普作者。
节日期间本来充满欢乐祥和的气氛,最近几天却被数起医生被打、医院被砸的事情搅得心绪不宁。作为医疗行业的从业者,不禁非常担心伤医事件离自己越来越近。
大多数伤医事件的发生都是患者不治或者大病不愈的情况。很多人不能理解家人为什么入院时是清醒的、站着的、走着的,而经过治疗后反而死亡了。
死亡是在我们出生后就要面对的事情,陌生人、熟人、亲朋好友、长辈、亲人直到最后自己死去后,再也不会思考生与死的问题。
死亡总是让人恐惧,也许我们学会面对死亡,面对疾病,这样的事情会少一点。
我7、8岁时,一个邻居家的老人去世,我跟着妈妈一起去参加悼念。老人死后停放在家里,穿着寿衣,寿衣的款式和颜色搭配绝对在活人身上难以看到。一只手来还拿着鞭子,嘴里含着一枚铜钱,脚下还放了一个什么瓦片,这些都是为了她在阴间能驱赶小鬼。死亡总是和鬼神联系在一起,这是我第一次面对死亡,死亡留给我的恐惧是因为我对鬼的恐惧。
上小学的时候放学早,我和几个小伙伴在同学家的院子里一起跳皮筋,院子外不远就是一条大路。当年在那个小城市,汽车仅限于卡车,机动车更多的是拖拉机。我们玩得正高兴,突然听到一声巨响,声音来自那条路。我们立刻跑去围观:一辆卡车上的巨大水箱翻了下来。水箱有多大?与卡车车厢长宽相等,高度有一米多,装满了水。因为是土路,不平,一个颠簸,就翻下来了。悲剧的是当时上面坐着一个人,翻下来后直接压在下面。司机和奔来的大人们手忙脚乱也抬不动那个水箱,只能打开水箱的阀门让水慢慢的流出。水流的好慢,当人们能够把水箱抬起来的时候,看到人是被折叠着压在下面。当时我只感觉到剧烈的痛。死亡留给我的恐惧是对痛的恐惧。
上高中时,一个女同学高二一年基本没有上学。开始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到我们升到高三的时候,我们知道她生了肿瘤,已经濒临死亡。我们几个同学结伴去看她,但是她妈妈并没有让我们和她见面,怕**她,也许也怕**到我们。几天后传来她去世的消息,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相信,曾经生活中那么熟识的人突然就会消失了。我的一个好朋友在纸上写下:零落成泥碾作尘。死亡留给我的是对香消玉殒的悲伤。
大学在医学院,大四有一天在急诊实习,在老师的指导下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做一些简单的伤口缝合工作。突然救护车送来伤员。车祸!一家四口,父母和女儿以及准女婿。准女婿是司机,酒后驾驶,撞在树上。那是八十年代末,上海大众的桑塔纳刚开始生产,当时基本没有私家车。他们开着公车去吃饭,饭后准女婿酒驾带着女友全家。四个人分别在两个急诊间,我们穿梭在两个房间帮老师量血压、输液、缝合伤口。最重的是女孩,来医院后很快就死亡了。而司机那个准女婿伤势也非常重,头皮掀起。我们跪在地上(急诊病人比较多,担架放在地上就要处理)给他剪掉头发缝合头皮。车祸一出他清醒了,问我们女孩的情况,我们只好骗他说女孩没事。而事实上他们将永远不能相见。女孩的父母追悔、自责。死亡留给我的恐惧是我亲眼看到亲人的无限悲伤。
大学毕业后我在妇产科工作,工作不久就经历了一次产妇的抢救与死亡。患者双胎、妊高征,发生心衰,尚未足月剖宫产,娩出双胞胎数小时后仍然不治身亡。在最后时刻,我们拼命的心外按压,她的心跳仍然越来越弱,最后心电图拉出一条直线,而她老实巴交的男人在病房外掩面哭泣,而远处传来那两个婴儿的啼哭声。死亡留给我的不仅仅是生死交替的不可思议、失去亲人的悲痛、对幼儿失母的担忧,还有医者对责任的恐惧。
人的死亡不可避免,比较能让我们接受的往往只有高龄生病或衰老的死亡,如电影《桃姐》里,当亲人活着的时候,给她足够的照顾,当死亡不可避免的时候,从容接受。更多的死亡形式我们无法接受,如幼年失亲、老年失子、中年丧偶以及各种意外。死亡带给亲人的不仅仅是情感世界的崩塌,有可能家庭经济的崩塌。有些慢性病、重症疾病在死亡前往往耗尽财力,但仍然不治。幼年失亲后,成长艰难。亲人的死亡对活着的亲人往往是多重的打击。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面临亲人的死亡。生老病死在所难免,医学一直在对抗着自然,希望能延长人的寿命,希望健康的能更长寿,生病的不要太早离去,受伤的能得到及时的救治。但医学面对自然规律又如此无能为力,很多的疾病不能攻克,很多急症会瞬间夺走生命,让医生措手不及。
也许有些死亡要有人负责任,如伤害、谋杀、肇事、事故、过失等,也要用法律手段去**,毕竟我们已经生活在现代社会而不是蛮荒社会。以亲人的死、自己的悲伤痛苦为借口使用暴力,将永远为文明社会所不耻、为法律制度所不容。
况且并不是所有的死亡都有人为其负责任,更多的死亡是自然的规律,无法抗拒。
死亡如此,疾病也是如此,因此才有: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提供安慰与帮助的不仅仅是医者,也有亲人。
无论亲人患病、死亡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伤痛,有时候我们必须认命、只能面对。情感精神伤痛需要时间去治疗,家庭经济的崩溃,需要亲人中尚有能力的人去支撑。必要的时候社会给予救助。但无论如何,面对疾病和死亡,无论多痛,我们仍要保持着对死神无所畏惧的勇敢,对生活责任的担当。活着比死亡更加不容易。
亲人之痛也是无奈医者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