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消化内科医学进展 > 专家笔谈:儿童IBD的药物治疗

专家笔谈:儿童IBD的药物治疗

2014-02-25 10:54 阅读:1892 来源:中华实用儿科杂志 作者:江* 责任编辑:江帆
[导读]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病因不明的肠道非特异性炎症,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儿童炎症性肠病(IBD)活动期的治疗主要包括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治疗和抗生素等药物疗法。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病因不明的肠道非特异性炎症,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儿童炎症性肠病(IBD)活动期的治疗主要包括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治疗和抗生素等药物疗法。

  1.氨基水杨酸类药物

  5-氨基水杨酸(5-ASA)是临床治疗IBD并预防其复发最常用的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具有抑制局部炎症、清除自由基和抑制免疫反应等作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是其前体药物。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主要是5-ASA的控释制剂,其可控制药物在肠道的释放速度,保持药物在回肠和结肠的有效浓度。

  5-ASA口服和(或)直肠给药,是目前轻中度UC患者诱导缓解以及维持治疗的一线药物。但最适宜的诱导缓解剂量仍有争议。各临床试验的结论不一,但结果均提示最适宜初始剂量依赖于疾病的严重程度。维持治疗的剂量也无统一标准,临床实践中仍倾向于延续使用诱导缓解的剂量。5-ASA栓剂或灌肠剂可用于远端病变的维持缓解治疗,活动期远端病变或全结肠病变联合使用口服及直肠予5-ASA效果更佳。

  儿童5-ASA类药物常用剂量为:艾迪沙(Etiasa,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剂)20~30 mg/(kg·d),分2、3次服用;颇得斯安(Pentasa R,由乙基纤维素制成包被的美沙拉嗪控释微小胶囊剂)30~50 mg/(kg.d),分2、3次服用;安萨科(Asacol,Eudmgit-s包裹的美沙拉嗪制剂)30~50 mg/(kg·d),分2、3次使用。采用5-ASA治疗2~4周后,如果对治疗无反应,应考虑换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5-ASA用于CD患儿的诱导及缓解治疗尚存争议,目前缺乏大规模多中心的药物临床研究。针对2000例患者的荟萃分析表明,5-ASA用于CD维持缓解的疗效并未优于安慰剂组,但可减少仅有回肠病变或手术治疗缓解的CD患者复发。

  2012年中国成人IBD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氨基水杨酸制剂适用于轻度活动性CD的结肠型、末端回肠型和回结肠型,而对中度活动性CD疗效不明确;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诱导缓解后可继续作为缓解期的维持治疗,但其对激素诱导缓解后维持缓解的疗效尚未确定。目前认为,对于儿童轻度或轻中度回肠CD、同结肠CD及结肠CD的患者可选择5-ASA,剂量与UC患儿相同。

  2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通过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稳定细胞膜,减少白三烯、前列腺素及血栓素等炎性因子的释放,可迅速抑制炎症、缓解症状,有效控制急性活动性炎症。适用于IBD急性发作期且足量5-ASA治疗无效时,不可用于维持缓解治疗。根据病变部位及病变程度决定给药途径(急性重症病变时静脉给药、中重度病变口服治疗,激素直肠局部给药用于远端结肠病变)。有报道部分早期静脉激素治疗不能缓解的患者某些基因表达升高,提出基因表达图谱可能有助于判断重症UC患儿是否为激素抵抗,协助制定治疗方案。

  中重度UC患儿早期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获得较高的治疗应答率。儿童**口服从高剂量40~60 mg/d开始,症状改善后,逐渐减少用量,直到彻底停药。其他还可采用氢化可的松10 mg /(kg·d)或甲泼尼龙1.0~1.5 mg/ (kg·d)治疗,分次静脉给予。美国国家健康协会建议,每日口服糖皮质激素5 mg以上,持续2个月以上者应检查骨密度。因此,需注意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并行相应处理,宜同时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50%的患儿对激素有依赖性。**逐渐减量时,有些患儿的症状会复发。

  CD患儿常见激素依赖,尤其是发病年龄早、伴上消化道症状者激素依赖更多见,应慎用激素。CD合并有瘘管形成及脓肿者禁用。按日本2006年儿童CD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糖皮质激素推荐用于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1周无效或并发有肠外症状者。足量激素治疗[**龙用法:1 mg/(kg·d),最大剂量为40 mg/d,口服或静脉滴注]应持续至临床症状控制后至少2周。以后根据病情逐渐减量,推荐每2周减10 mg,直至20 mg/d;然后再每2周减5 mg,直至停用。总疗程2~3个月。

  对激素依赖的IBD患者可采用免疫调节剂和生物治疗。新型糖皮质激素,如布**及丙酸倍氯米松等,不但抗炎作用强,而且全身性不良反应少。有研究报道布**对IBD诱导和维持缓解均起作用。随着布**在儿童患者中的应用,有报道接受布**患儿出现脑垂体-肾上腺轴抑制,激素长期治疗是否会抑制儿童的正常生长速度尚无定论。

  3免疫调节剂

  免疫调节剂常用于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和激素治疗无效、激素依赖者。临床常用:硫代嘌呤包括6-巯基嘌呤(6-MP),硫唑嘌呤(AZA),甲氨蝶呤,钙依赖磷酸酶抑制剂(环孢素用于UC,他克莫司用于CD)。环孢素应用1周内可见效,仅用于急性重症结肠炎,疗程不超过6个月,取得疗效后需改为口服用药或加用硫代嘌呤及甲氨蝶呤。他克莫司可用于激素难治性结肠炎患儿的诱导治疗,其不良反应一般较轻,如高血压、震颤,且为可逆性不良反应。用药2年内约40%的患儿可避免结肠切除。但许多患儿过渡到维持治疗时出现病情恶化。

  硫代嘌呤能减少CD患者术后临床和内镜检查复发,但起效较慢,不作为急性期治疗用药,初次给药3个月左右见效。因此,中重度CD患儿治疗早期即应考虑该药的应用。硫代嘌呤和甲氨蝶呤适用于以下情况:(1)氨基水杨酸类难以维持缓解时;(2)氨基水杨酸及激素类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3)CD复发激素治疗后替代用药,用于激素依赖病例的维持缓解及激素撤药;(4)减轻或消除IBD激素依赖;(5)瘘管治疗首选。AZA剂量1.5~2.0 mg/(kg·d),6-MP剂量为0.75~1.50 mg/(kg·d)。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和胰腺炎等。所以初次用药一般从1/3或半量开始,4周左右逐渐增加到足剂量,期间需监测血常规和肝功能。成人IBD患者使用AZA维持撤离激素缓解有效者,疗程一般不少于4年。

  4生物治疗

  目前研究认为IBD是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由于先天和(或)后天因素导致免疫应答异常,失去对环境因素的耐受性而导致发病。进一步动物模型研究证实IBD患者TNF-α表达水平增高在疾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故针对TNF-α表达过程的生物治疗,如英大利昔单抗(Infiximab,IFX)应用于临床,其效果已获得大量临床研究证实,认为是目前诱导和维持缓解CD最有效的药物。

  IFX适用于:(1)常规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无效的中重度活动性CD或UC患者;(2)传统治疗[如抗生素、外科引流和(或)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无效的瘘管型CD患者,其对肠腔炎症及肠道皮肤、直肠**瘘病变的诱导和维持缓解均有效。

  本品用于IBD患儿的初始剂量为5 mg/kg,静脉滴注时间应超过2 h。使用方法为5 mg/kg始静脉滴注,在第0、2、6周给予作为诱导缓解;3剂无效者不再继续使用本品。有效者随后每隔8周给予相同剂量作长程维持治疗。对于初始治疗有效但之后无效的CD患儿,可以考虑给予本品每次10mg/kg。在使用IFX前正在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应继续原来治疗,在取得临床完全缓解后将激素逐步减量至停用。对原先已使用免疫抑制剂无效者无必要继续合用免疫抑制剂;但对IFX治疗前未接受过免疫抑制剂治疗者,IFX与AZA合用可提高撤离激素缓解率及黏膜愈合率。维持治疗期间复发者,查找原因,如剂量不足可增加剂量或缩短给药间隔时间;如抗体产生可换用其他生物制剂(目前我国未批准)。目前尚无足够资料提出何时可以停用IFX,对IFX维持治疗达1年,保持撤离激素缓解伴黏膜愈合及CRP正常者,可以考虑停用IFX继以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对停用IFX后复发者,再次使用IFX可能仍然有效。

  IFX的不良反应为可增加感染、肿瘤和免疫反应的发生率;首次静脉滴注后即出现急性输液反应;再次输注后3~12 d可出现延迟性过敏反应;由于IFX是TNF-α的免疫球蛋白嵌合单克隆抗体,因此易产生抗嵌合抗体,用药时应同时给予免疫调节剂,以预防人类抗嵌合抗体的产生;部分患儿用药后可出现蝴蝶疹、多发性关节炎等阳性抗体相关的药物性狼疮症状;严重感染,如结核、组织胞质菌病、李斯特菌病以及问质性浆细胞肺炎等。推荐给予IFX治疗前患儿应先行PPD试验、x线胸片等检查。目前生物疗法在药物选择、临床疗程、停药时间及潜在累积危险性方面均未达成共识,但公认IFX诱导有效时方可考虑继续应用。

  5抗生素

  甲硝唑和环丙沙星为CD治疗中最常用的抗生素。高热或实验室检查显示有严重感染者(并发有腹腔、盆腔脓肿)应给予广谱抗生素积极抗感染治疗。宜行超声或CT扫描以确定是否有脓肿。甲硝唑和环丙沙星对顽同性CD伴瘘管、肛裂以及脓肿等并发症尤为有效。甲硝唑用法:15 mg/(kg·d),每日2次;环丙沙星用法:20 mg/(kg·d),每日2次,最大剂量400 mg/d。没有客观证据支持急性UC患者需要应用此类抗生素,暴发性结肠炎时可作为经验用药。

  6益生菌

  世界胃肠组织(WGO)在2010年为成人IBD制定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不建议使用益生菌,目前尚无证据表明益生菌对UC或CD有治疗效果。

  7 其他

  国内外均有文献报道应用沙立度胺治疗难治性CD使病情缓解的报道。沙立度胺具有免疫抑制和免疫**的双重作用,能抑制单核细胞产生TNF-α及IL-12,改变黏附分子的水平,从而影响炎症组织的白细胞外渗并抑制炎性反应。此外,其还具有抗血管生成及抑制氧自由基等作用。沙立度胺的不良反应包括周围神经病变、嗜睡、乏力、便秘、皮肤干燥、粒细胞减少等。其中,由于神经毒性作用不可逆而限制该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因此,对使用该药的患儿,应定期随访神经传导检查结果。应用沙立度胺治疗儿童IBD的剂量和用法还在不断的摸索及经验积累过程中。

  (作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吴捷 孙梅)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