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问题成为今年珠海两会的一大热点。珠海市政协委员巫铭毅在昨日提交的《关于改进医德医风、完善转院流程的建议》提案中,痛批一些医生医德医风滑坡,导致出现看病走后门等现象,呼吁建立严重失德医生的“黑名单”,让其在行业内不能立足。
现实生活中,仅有“医德”并不足够。当医生被分派了营收的指标与任务量,甚至连绩效和奖金都无不与之挂钩,医疗服务整体的“趋利化”,其实已与医德无关,而更多体现出制度的安排与授意。
所谓医德医风的考核,这个当然可以有。但问题在于,医德的考核究竟遵循怎样的标准,又由谁来考,谁来核?假如医德考核不过是体制内的自律,指望通过这一机制来撬动潜规则,就好比让人“搬起石头砸自己脚”一样天真。试想,现有医疗体制下,医疗机构究竟是会通过自律式“医德考核”来自曝家丑,还是会小心翼翼地遮掩“医德”破绽,答案其实不言而喻。可见,当下医疗领域的诸多问题,既然并不能全归咎于医德,指望以“医德考核”毕其功于一役,也就难免落得个堂吉诃德战风车的下场。
一言以蔽之,“医德”必须倚重,但“医德”却绝非万能良药,相比“医德黑名单”,更当紧的或许仍是培植让“医德绽放”的制度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