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业交流 > CCCP2012:早复极综合征危险分层新指标

CCCP2012:早复极综合征危险分层新指标

2012-12-24 19:53 阅读:2819 来源:爱爱医 责任编辑:邝兆进
[导读] 早期复极综合征(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ER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电图现象, 1936年,由Shipley和Hallaran首次描述,他们认为是正常变异。20世纪50、60年代对ST段的特征有更为细致的描述。北京大学人民的郭继鸿教授介绍了早复极综合征及其危险分层新指标

  2012年12月9日,在中国心血管医师大会2012会议的糖尿病与心血管病论坛上,北京大学人民的郭继鸿教授介绍了早复极综合征及其危险分层新指标。

郭继红教授

  图1  郭继红教授

  早期复极综合征(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ER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电图现象, 1936年,由Shipley和Hallaran首次描述,他们认为是正常变异。20世纪50、60年代对ST段的特征有更为细致的描述。

  1、早复极综合征5大特征

早复极综合征

  图2  早复极综合征5大特征

  早复极综合征与特发性室颤或猝死的关于已经确定,不容怀疑,需要重视。但早复极综合征心电图的检出率高达15%以上,人群硕大,发生猝死者仅为少数,不能形成“早复极恐慌”。

  早复极综合征猝死高危者的检出与无线分层尚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凡有早复极者,伴有猝死家族史、晕厥、严重室性心律失常、间歇性低血钾等,临床需要高度重视。流行病学研究迫在眉睫。

  2、ERS的危险分层建议

  根据个人史、家族史及心电图特点对ERS进行危险分层。

ERS

  表 ERS的危险分层

  ERS的危险分层

  3、ERS的危险分层新指标

  1)早复极伴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降

  根据心电图上早复极波后的ST段形态分成两组:

  1)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降(图3A);2)ST段上升或上斜型上升(图3B)

  早复极伴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降

早复极波

  图3  心电图上早复极波后的ST段形态

  早复极患者伴不同形态ST段抬高时,心律失常死亡的相对危险不同,健康运动员早复极伴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降者,死亡风险高,应属于恶性的心电图表现。

  2)长间歇后J波振幅显著增大

 J波振幅

  图4  J波振幅显著增大

  特发性VF患者,室性早搏引起长RR间隙后的J波振幅增大,伴AT-T改变。

  长间歇后J波振幅增大,预警特发性VF的敏感性达55.6%,特异性为100%,阳性和异性预测值均为100%。

  3) 新出现J波

  新出现的J波容易引起室性心律失常,室颤发作前QRS波终末部可见J波,随即发生多形性VT并蜕变为VT。

  室性心律失常

J波

  图5  新出现J波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