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心血管内科医学进展 > 杨新春:心房颤动的节律与频率控制策略

杨新春:心房颤动的节律与频率控制策略

2015-09-24 23:30 阅读:1919 来源:医脉通 作者:林* 责任编辑:林夕
[导读] 9月18日至20日,2015年中国高血压年会暨第17届国际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

    9月18日至20日,2015年中国高血压年会暨第17届国际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的杨新春教授在会上就“心房颤动的节律与频率控制策略”做了精彩报告。

    房颤药物治疗

    房颤治疗可分为诱因治疗、基础治疗、房颤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其中基础治疗包括基础疾病治疗与抗栓治疗,药物治疗包括室率控制与心律控制,非药物治疗包括导管消融、左心耳隔离术及外科迷宫术。

    室率控制常用药物分为β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美托洛尔及艾司洛尔)、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硫氮卓酮、维拉帕米)与洋地黄类(***),β受体阻滞剂适应症为交感兴奋、围手术期、感染及发热等,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适用于无心功能不全患者,洋地黄适用于心功能不全者,但近期有资料显示该类药物可能增加房颤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特殊情况下也可使用胺碘酮进行室率控制。

    那么理想的室率应该控制到多少呢?RACE II研究对一般室率控制(HR<110 bpm)与严格室率控制(静息HR<80 bpm,运动HR<110 bpm)进行了比较,最终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主要终点无统计学差异,即宽松室率控制不劣于严格室率控制。

    节律控制方面主要有药物治疗及电复律两种方式,转复率分别在80%与90%以上,但药物复律的有效维持率每年约为30%——50%.节律控制的优点是维持了窦性心律,最主要缺点是维持率较低,还有抗心律失常药本身存在副作用。

    房颤可增加患者死亡率、卒中风险、心衰并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因此房颤转复并维持窦律肯定能够使患者获益。指南推荐,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可选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无效时选择胺碘酮),或一次性口服高剂量普罗帕酮(450——600 mg);中度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可选伊布利特或胺碘酮,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只能选择胺碘酮。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电复律是最佳选择。

    选择复律后维持药物时,轻度或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应选择决奈达隆、普罗帕酮或索他洛尔,胺碘酮作为补充药物,房颤发作时不用决奈达隆。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心衰患者只能选胺碘酮,冠心病患者可选索他洛尔、决奈达隆及胺碘酮,高血压性心脏病且左室肥厚患者选择决奈达隆及胺碘酮,无左室肥厚者按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处理。

    节律控制 vs 室率控制

    AFFIRM研究(n=4060)对药物节律控制与室率控制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两组患者的主要终点并无差异,节律控制组终点事件及卒中风险有增加趋势,这可能与该组患者抗凝比例较小有关。心律控制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替代方法,但它不是必须的替代最初的治疗。对高危房颤亚组患者而言,心律控制在病死率及住院率方面的效果不优于心律控制;对低危患者而言,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节律控制并不降低其全因死亡率;在减少心血管死亡方面,节律控制与室率控制效果并无差异,综上所述,两种治疗没有显著性差别。

    荟萃分析发现,维纳卡兰、氟卡尼及普罗帕酮的2小时转复率可达50%以上,各类药物的24小时转复率均可到70%——80%.2012年ESC房颤治疗指南推荐,胺碘酮是一个较索他洛尔、普罗帕酮、氟卡尼或决奈达隆更有效的维持窦律药物(Ia),但因为其毒副作用,一般在其他药物无效或禁忌时使用(Ic);在严重心衰(NYHA III——IV)患者或最近不稳定轻度心衰(NYHA II)患者中,胺碘酮是可以考虑的药物(Ib);决奈达隆作为一个中等有效的ADD,推荐用于反复发作的房颤患者维持窦性心律(Ia);不推荐决奈达隆用于持续性房颤患者(IIIb)。治疗房颤药物存在一定致心律失常作用,这类副作用限制了节律控制药物的使用。对AFFIRM再分析发现,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增加患者的心血管住院风险。胺碘酮是不良反应最多的一类药物,而且增加心衰患者的死亡趋势,但其有效性也值得肯定。一项2013年美国研究显示,抗心律失常药的使用率在逐年下降,而且存在应用不规范的情况。

    AFFIRM再分析发现,窦性心律患者显示存活率高,影响病死风险的因素包括窦性心律及抗凝药使用等。RCT患者选择存在偏倚,试验往往仅纳入具有治疗意愿的患者,其中包括较多维持窦律失败的患者,患者若能维持窦律则能改善临床结局,而且RCT随访时间偏短,有研究显示节律控制组直到第五年才出现获益。ADD成功维持窦律比例低,且维持窦律改善临床结局被ADD毒副作用所稀释。

    2013年发表于《EHJ》杂志的研究发现,导管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的疗效优于药物治疗,而且未增加患者经济负担。整体而言,房颤治疗策略应个体化,考虑年龄、症状、可能原因、房颤持续时间、是否伴有心房及心室结构异常、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卒中风险、长期维持窦性心律可能性及药物副作用等因素。无论哪种策略,抗凝治疗是最重要的,根据CHA2DS2VASc评分采取适当的抗凝治疗。年轻患者、控制心律后症状仍明显、存在舒张功能不全、房颤引起左心功能不全及第一次房颤发作者应选择节律控制。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