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这位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测值让人揪心
有一天上午,我听到负责做凝血功能检测的同事说,有位门诊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竟然高达105.8秒,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8.82,而这两项检查在我们科里的参考范围分别是10——14秒和0.8——1.5。数值高出这么多!
同事考虑仪器、试剂、室内质控、标本质量等方面都没有问题后,急忙去等候区寻找该患者,发现该患者并没有异常表现。据患者说,他因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肌病住院,刚刚出院3天,在家里遵医嘱每天吃1片华法林。经双方沟通,患者再次采血复查,结果仍是这样。
于是同事发出了报告,并与临床医生联系,报告了危急值。
当天下午,这位同事休息,由我负责做凝血功能检测。有一位住院患者的检验结果出现了PT88.9秒,INR7.41的高值,虽然他的诊断一栏写的是“华法林过量”,我仍然不敢贸然审定,查看了历史对照,最早的结果在10天前,PT和INR都是正常的,可能是刚入院时所测的结果,4天前还有一个结果,PT是25.8秒,INR是2.14,可能是用药之后的检测数据,但与今天测量值相差甚远。
这时我忽然想起了上午的事,会不会是那位门诊患者刚刚又住院了呢?我们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是按照住院病例号显示历史对照的。于是我用了患者姓名查询,果然和上午那位患者姓名、性别和年龄都相符。通过联系主管医生,得知确实如此,我这才放心地审定了这份报告。
据该医生说,患者是个细心的人,不太可能用错药,这种情况可能是个体差异造成的,幸亏嘱咐他出院3天就来复查,如果时间再长,恐怕会造成严重后果。
案例2:她到底有没有血液病?
有一天我中午值班,急诊科护士送来一份血常规标本,结果令人吃惊。申请单上的信息显示患者是一位20岁的女孩,白细胞计数是2.3×109/L,红细胞计数2.12×1012/L,血红蛋白89g/L,都明显低于正常参考范围,而血小板只有46×109/L,已达危急值。
我赶紧联系了主管医生,但他说并没有见到患者本人,也不了解患者情况,只是家属送来标本,现在已经离开,准备下午再取报告。
我没有审定结果,等了一个下午,又打了两次电话给那位医生,都没有该患者的音讯。
无奈,下班时交代给夜班的同事,如果见到患者或家属来取报告,一定要问清病情再审定。
第二天一上班,我先问这件事,夜班的同事说已经问明该患者患有血液病,把报告交给家属了。至此,我才能放下一桩心事。
医技人员,背后默默关注患者健康的人
我已在医院检验科工作多年,遇到的此类事件数不胜数。对于我和我的同仁而言,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和每一份标本是职责所在,大家都一直这样坚持,从无怨言。因为我们知道,如果一时疏忽发出一份不符合病情的化验单,很可能会给患者和家属造成很大的精神和经济上的负担,难以弥补。
千百年来,社会上一直存在这样的共识:医生承担着疾病防止和救死扶伤的重大责任,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理应尽职尽责并受到广泛关注。可以说,医生是生活在医学的严格规范和社会的特殊期望当中的。
然而,由于人们的体质、遗传背景、生活习惯、文化程度、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等诸多条件不同,造成了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风险很高的学科,而且现代医学日新月异,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信息量之大是别的领域无法比拟的,这对医生个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他们面临更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医生不但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学习,精益求精,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同时还要带上爱心、同情心、责任心,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时刻铭记“有时能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虽然我们作为医技科室的医生,不能像临床医生那样为患者诊断和治疗疾病,只是做辅助性的检查和检验工作,但请相信我们对工作的严谨、诚实、使命感和责任心与临床医生是相同的。如果说临床医生站在患者的面前,那我们医技人员就是站在患者的背后。
患者朋友,当你看到临床医生对你付出的热情态度和精湛医术时,你能够理解医技人员给予你的默默关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