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欧洲心脏病学会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解读》内容简介:
心房纤颤(AtrailFibrillation,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约1——2%.在今后的50年内,这一数字仍将持续升高。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患病率持续增加,40——50岁的人群中,房颤发生率<0.5%;80岁以上者可上升至5——15%.男性多于女性。
房颤可导致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每5例卒中患者中,即有1例基于房颤;房颤导致的卒中往往更为严重。房颤可使病死率升高2倍。并使患者的住院率升高,生活质量下降,心室功能受损。
伴随着房颤基础疾病的进展,大多数病人最终发展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
《2010欧洲心脏病学会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解读》内容预览:
新的房颤分型标准
新指南将房颤分为五类:首次诊断的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程持续性(long-standingpersistent)房颤、永久性房颤。
(1)首次诊断的房颤(first diagnosed AF):第一次心电图发现为房颤,无论持续时间或房颤相关临床状况的严重程度。
(2)阵发性房颤(paroxy mal AF):房颤持续小于48小时,可自行终止。虽然房颤发作可能持续到7天,但48小时是个关键的时间点,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超过48小时,房颤自行终止的可能性会降低,需考虑抗凝治疗。
(3)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房颤持续超过7天,或者需要转复治疗(药物转复或者直接电转复)。
(4)长程持续性房颤(long-standingpersistentAF):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年,拟采用节律控制策略,即接受导管消融治疗。长程持续性房颤是在导管消融时代新出现的名词,导管消融使房颤治愈成为可能,因此,房颤已不再是“永久性”.
(5)永久性房颤(permanent AF):是指房颤已为患者及其经治医师所接受,从而不再考虑节律控制策略的类型;换言之,一旦决定采取节律控制策略,该型房颤将重新定义为长程持续性房颤。
静寂性房颤(Silent AF,或无症状性房颤):是分类外较为特殊的一种情况,患者可能以缺血性卒中或心动过速心肌病为首发症状,可以是上述五种类型中的任何一种。
点击下载***:《2010欧洲心脏病学会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解读》
严重颅脑损伤病人多存在神志异常、昏迷、躁动等,使之不能正常饮食,并给鼻饲置...[详细]
鉴于颅脑损伤后病人的特点,胃肠外营养常被选作早期营养支持的手段。[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