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下肢静脉动脉化
鉴于血管病变往往累及下肢中小动脉,加之多有足部溃疡或坏疽感染,动脉重建往往缺乏理想的流出道。吴培义等用低位静脉动脉化,以静脉道重建下肢远端血供,使足部缺血得以改善,加速了足部的新陈代谢,提高了的组织活力和抗感染能力,因此,感染易被控制,溃疡和截除坏疽的创面也会逐渐愈合,不少患者最终可避免截肢。
2.3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
2002年国际上首次报道了应用患者自体骨髓治疗缺血性下肢血管病,取得了满意疗效,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但由于骨髓采髓量较大(约500),对患者的全身情况要求高,使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2003年黄平平等采用自体移植治疗1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取得显著疗效,使这例患者避免了截肢致残的后果。后临床就开始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疾病。谷涌泉等通过对患者干细胞移植前后各项指标的综合评估,证实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能有效地增加患者的下肢血流,使一部分患者避免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尤其对于高龄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给经介入手术或血管搭桥效果不佳的患者及各种病因导致缺血性下肢血管病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3 介入技术:
3.1 PTA:
PTA是血管疾病治疗的重大进展,目前此项技术已经成熟。其扩张血管的机理在于气囊扩张分离狭窄硬化的内膜,同时破坏中膜平滑肌弹力层和胶原纤维,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断裂、中膜伸展,因而球囊血管扩张术是一种机械的扩张导致血管重塑的治疗方法。为取得良好的PTA效果,血管壁的裂开深度必须达到中膜弹力层。即便如此,血管壁的弹性回缩和内膜增生仍是PTA疗效的重要因素。
在PTA手术中,动脉狭窄长度应与气囊长度相匹配,以避免损伤邻近的血管壁。其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有:病变长度、阻塞类型(狭窄或闭塞)和流出道情况。
3.2 血管内支架(PTCA):
PTCA通过支架能通过挤压斑块和压迫血管壁,克服PTA的主要缺陷,是一种新的腔内治疗手段。
3.3血管腔内硬化斑块旋切术(PAC):
此方法在80年代中期开始应用。有诸多优点:1:介入操作成功率高。2:治疗的指征宽。3:可重复操作。现在应用的主要是Kensey动力血管成形导管。
3.4 准分子激光血管成形术(PELA):
对病变段动脉太长、完全闭塞、流出道条件太差以及伴有糖尿病性动脉病变的重症下肢缺血的病人,通过激光消融的逐步推进技术去除血栓和闭塞组织,使一个弥散的多形态的动脉闭塞病变转变成一个球囊容易扩张的狭窄病变,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帮助。同时还有极少造成远端拴塞的优点。
4 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足有一定的疗效,可局部应用、口服,也可以中药静脉制剂静脉点滴。局部换药可用石黄散、式高、轻粉、冰片、雄黄;口服可用成药如:积雪苷等。静脉用药可选用丹参、川芎嗪、葛根素等。
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以其稳定性佳、简便易行等诸多优势,近年来被广泛应...[详细]
对1型糖尿病的免疫治疗距离现实又近了一步,一项早期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输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