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一位胃癌晚期的女患者,因癌细胞多发转移,予以了手术、抗感染治疗等办法,也达到好的效果。
为了尽量减轻患者痛苦,2015年5月4日,这名女患者被收住该院肿瘤科,进行抗炎、平喘、营养支持等对症姑息治疗。当时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出现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即便如此,该院肿瘤科72岁的刘主任也没有放弃。然而,就因为自己泛滥的同情心,在本退休的年龄被患者家属告上了法庭。
状告刘主任的不是别人,正是患者的儿子。尽管当时他对医生的治疗表示完全理解,但他在母亲过世后半年却后悔了,因此一纸诉状将刘主任告上了法庭。
原因,就是一支吗啡惹的祸。
吗啡,可以说是肿瘤晚期患者缓解疼痛和呼吸困难的常用药物。
回顾病例:当时詹那名晚期癌症患者病情危重,医生向患者家属交代了实情,随时可能出现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家属都表示理解,准备接其回家调养。由此可见,患者家属基本不抱希望了。
可就在准备次日出院时,患者出现了异常情况,心率突然增加至200次/每分钟,并且出现呼吸困难。患者病情出现变化,医生首先只会想到救命,尽管这只是一个生命进入倒计时的肿瘤晚期病人。
经过各种常规治疗已经无法抑制病人的呼吸困难。看到患者半坐着大口喘着气、脸被憋得发紫,主治医师决定减轻病人的痛苦:与患者家属进行了交流,在患者家属表示同意后,给其注入盐酸吗啡注射液10mg,用后呼吸困难明显好转,可以平卧入睡。
可以说,此次危情之后的患者,每多活一分钟,都是医护人员给的。医生也只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进行抢救。
次日凌晨,患者又再次出现呼吸困难,又皮下注射吗啡10mg,呼吸困难再次好转。下午患者呼吸困难加重,皮下注射吗啡注射液10mg无效,患者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然而,就是这一次“失败的”抢救,让刘主任以及他们科室站在了被告席上。
从医疗本身来讲,大方面是没问题的:当时患者的表现,首先考虑心衰。针对急性左心衰患者应用吗啡首先可起到镇定的作用,因为患者急性左心衰发作时,情绪较为焦虑、烦躁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继而造成心力衰竭进一步恶化,病情不易控制。吗啡的镇定作用可缓解患者焦虑状态,同时吗啡还可扩张血管、减少回心血量,起到降低心脏前后负荷的作用。吗啡还具有利尿的作用,可有效缓解心力衰竭。
但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吗啡并没有明显的呼吸抑制作用。但在应用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其他镇静或镇静剂的协同呼吸抑制以及患者本身的身体机能状态。
比如,当时患者反复应用大量的镇痛药物,加上肺功能本身可能由于胸腔积液、肿瘤转移等导致的下降,任何镇静或镇痛剂都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比如,当时的情况,不能排除肿瘤晚期导致呼吸功能下降,进而导致二氧化碳潴留、二氧化碳中枢麻痹的结果。这个时候,尽管镇静或者镇痛可能对平喘有效,但可能加重这种二氧化碳潴留。一旦二氧化碳分压高到一定程度,就可能直接使患者进入呼吸心跳骤停的状态。而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呼吸机。也许,当时患者家属正是抓住了这一点。
同情心绝不能战胜了理智,凌驾于诊疗规范之上。在此,要提醒对同行:无论什么情景之下,一定要考虑能否全身而退。因为,只有自己安全了,你才有机会给更多的人看病。
来 源 | 麻醉MedicalGroup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最新!医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万增加到2023年的19....[详细]
连续工作满15年或累计工作满25年且仍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在满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