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医生其实就是跟生死打交道,跟病魔作斗争。这其中需要智慧,需要毅力,需要信念,也需要勇气,为的就是为患者争取一丝更多的生存希望。近日,四川美姑县人民医院的一名早产儿重度缺氧窒息,需要呼吸机协助抢救。可是,医院设备不全,没有呼吸机。对口支援该院的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医生急中生智自制呼吸机,最终让患儿转危为安。
3月17日凌晨,四川美姑县人民医院的一名孕妇诞下一名婴儿。但是,这是名8个月孕的早产儿,体重2.65公斤。产时患儿阿式评分仅4分,一出生便出现缺氧症状。
对口支援该院的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儿科医生马群英迅速会同美姑县医院医护人员对其予以扩容、抗感染、静脉营养、药物改善呼吸等处理。经过紧急抢救,当天上午8时30分许,患儿病情转危为安。
然而,当晚8时30分左右,患儿病情突然恶化,不仅出现全身发绀、呼吸浅慢、呼吸动度大等情况,还存在明显的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这种情况急需呼吸机改善呼吸,但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没有呼吸机。如果考虑转院,至少需要五六个小时,且两地之间路况较差,对患儿来说一路颠簸可能风险更大。
马群英医生急中生智想到了一个办法:自制简易呼吸机。她立即通过电话向千里之外的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官晓燕求助。很快,官晓燕医生结合自己多年的行医经验,手绘了一张自制简易呼吸机的草图,并用手机传给马群英。仅用了约10分钟的时间,马群英便完成了简易自制呼吸机的制作。她亲自测试并确定可以使用后,立即将呼吸机送进抢救室,给患儿使用。
不到5分钟,患儿情况开始好转,呼吸及血氧饱和度明显改善,血氧饱和度一度稳定在90%左右。18日凌晨1时许,在确定患儿病情稳定后,马群英才回到寝室休息。马群英说,这也是她第一次尝试制作简易呼吸机。19日一大清早,她主动提出申请,把制作简易呼吸机的基本原理及步骤作向医院儿科的全科医生们进行讲解,以备不时之需。
医生自制呼吸机反应的是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资源不足的尴尬。设备短缺制约着医生医疗水平的发挥,**应加大对基层的投入,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缺医少药的难题。危难时刻见真知,医生平时的经验积累到关键时刻就会派上用场。过去,医疗设备不发达,医生们都是靠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去诊疗疾病的。在现代社会,先进的检查设备和治疗仪器在辅助医生诊疗的同时,大大节省了医生诊疗的时间和精力,不过,医生们也不能因此忽略了经验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