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头条 > 脑细胞微环境成像新技术助力脑部给药

脑细胞微环境成像新技术助力脑部给药

2014-04-23 11:29 阅读:1853 来源:中国医药报 责任编辑:李思杰
[导读] 北京大学韩鸿宾教授课题组在脑成像技术上取得突破,实现了脑细胞外间隙内组织液流动的实时、动态、可视化成像与定量分析;利用该技术还发明了更加微创、高效的脑部给药新方法。据悉,该技术是目前惟一可实现在全脑范围内对脑组织液流动进行三维可视化测量的

    北京大学韩鸿宾教授课题组在脑成像技术上取得突破,实现了脑细胞外间隙内组织液流动的实时、动态、可视化成像与定量分析;利用该技术还发明了更加微创、高效的脑部给药新方法。据悉,该技术是目前惟一可实现在全脑范围内对脑组织液流动进行三维可视化测量的方法,2013年初获中国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目前已进入PCT美国国家阶段。
 


    韩鸿宾介绍,百余年来,脑科学以西班牙病理学家卡哈尔的“神经元学说”为核心理论根基,辅以“突触学说”,在电生理、膜片钳、遗传和功能成像等技术的支撑下不断发展,在神经元的认识上成绩斐然。然而,从临床神经病学的角度来看,脑科学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卒中、阿尔茨海默病等脑病依然摧残着人类的健康;人类认知、记忆、情感依然是未解之谜。究其原因,韩鸿宾认为,以西方科学体系为根基的脑科学研究存在认识上的盲区和漏洞:脑细胞生存的微环境。

    由于人们对脑微环境认识的局限性源于以往测量技术的限制和障碍,无论是目前最为成熟的压力引射离子技术,还是双光子成像技术,都只能探测到脑内非常局限或表浅的区域(最大仅可达到200微米的范围),韩鸿宾团队发明的专利技术为该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应用该技术,韩鸿宾课题组发现,脑微环境中脑组织液的引流“下水”通道是分区、分隔引流的。也就是说,不同脑区脑组织液的引流被局限在各自相对固定的“疆域”范围,并且各引流区内组织液的引流速率各不相同,而这些引流分区的划分与以往各类脑解剖分区都不重叠。

    依据上述科学发现,韩鸿宾课题组进一步发明了较美国军方所拥有的脑局部对流增强给药专利技术更加微创、高效的给药新方法:简单扩散给药(SDD)。应用该技术已成功“复活”了被国外宣布无效的神经保护药物胞二磷胆碱。利用脑细胞外间隙作为给药途径,采用极微量胞二磷胆碱实现了脑缺血性卒中神经元的预防性保护作用。并且,课题组近期也已证实,采用该技术的脑局部微量药物化疗就可实现对胶质瘤的有效治疗。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