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医药资讯 > 胚胎干细胞提取新途径

胚胎干细胞提取新途径

2011-09-23 09:03 阅读:8771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q****e 责任编辑:qionghe
[导读] 从被发现至今,各国的科学家对干细胞的研究热情丝毫未减。从早期的干细胞调节机制研究到如何获取这类全能细胞,再到近些年对其临床应用的各项探索,相关研究推进了干细胞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为医疗应用带来了曙光。 胚胎干细胞提取新途径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

    从被发现至今,各国的科学家对干细胞的研究热情丝毫未减。从早期的干细胞调节机制研究到如何获取这类“全能”细胞,再到近些年对其临床应用的各项探索,相关研究推进了干细胞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为医疗应用带来了曙光。

    胚胎干细胞提取新途径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的发现虽平息了“伦理之争”,但其具体性能有待证实。相关研究需从零开始,这使得干细胞的临床应用之路变得漫长。令人欣喜的是,美国细胞高级技术研究所的专家们在2008年发明了获取胚胎干细胞的新方法:在人的受精卵分裂的某个时期,将从中提取的细胞诱导成胚胎干细胞。这不仅避免了对人体胚胎的伤害,还有望利用此前的多项研究进展,加速其临床医疗研究。

    与此同时,iPS细胞研究也取得可喜进展。据2010年7月2日出版的《细胞—干细胞》报道:来自美国、日本的三个研究小组分别利用人类血液成功制成iPS细胞。之前人们通常采集皮肤细胞来制作iPS细胞,耗时长达六七十天;新技术从血液采集算起只需要25天,为研究者和患者提供了便利。

    最大障碍有望攻克

    从人们发现干细胞开始,将这个“万用细胞”应用于疑难杂症治疗的梦想就从未停止过。目前,干细胞技术应用于医疗的最大障碍在于其致瘤性。在实际应用中,要想获取有医疗价值的诱导干细胞,需借助病毒作为“搬运工”,将干细胞形成所需的基因“搬入”细胞内,但是这类 “搬运工”如果执行完“任务”后赖在细胞里不肯出来,或是植入的基因长时间残留在细胞内,都会产生致癌风险。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攻克这两大难题,以期进一步推进干细胞的临床应用。

    2009年,英国爱丁堡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网站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了一类“靠谱”的“搬运工”,从而实现了不借助病毒、安全地将普通皮肤细胞转化为iPS细胞的可能。几天后,美国科学家在《细胞》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说,他们可以将iPS细胞中因转化需要而植入的基因在“完成任务”后“扫地出门”,且保证已经形成的干细胞功能正常发挥。这两项重大突破帮助科学家们成功地实现了“过河拆桥”的梦想,将潜在的危险因素清除掉了。

    同样,利用胚胎干细胞生成器官或组织进行移植治疗,也潜伏着危险:将其植入人体后,一些尚未分化成相应组织的剩余胚胎干细胞可能会失去控制,进行无序分化,引发恶性肿瘤。近日,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鄂文·威斯曼等研发出一种新方法,在将胚胎干细胞形成的组织细胞植入人体前,使用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武器”,将未分化的胚胎干细胞移除,消除了干细胞疗法可能带来的致命副作用。

    让瘫痪者站起,使失明者复明

    就在2010年10月11日,美国启动了全球首例胚胎干细胞临床试验,用于治疗脊柱损伤。美国杰龙(geron)生物医药公司对外宣布,一名截瘫患者正在接受人体胚胎干细胞治疗试验。杰龙公司首席执行官托马斯-奥卡马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次临床试验可谓这一领域的里程碑。”

    视网膜黄斑变性是发达国家最常见的眼疾之一,仅在美国就有1000万人正遭受不同程度黄斑变性的困扰。该疾病的患者视力逐渐减退甚至失明,又称为渐进式失明。2010年11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了美国先进细胞技术公司(ACT)利用胚胎干细胞疗法治疗视网膜黄斑变性的临床实验。今年7月,首例以人类胚胎干细胞医治渐进式失明患者的手术正式实施: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由史蒂芬-施瓦茨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将5万个细胞植入了患者的病眼内,该患者此前备受黄斑变性失明的折磨。资助该项目的先进细胞技术公司表示,病患“复苏已无大碍”。史蒂芬·施瓦茨亦称:“早期迹象显示,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适应良好。”

    此外,由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彼得-科菲主导实施的针对视网膜黄斑变性的首个干细胞人体治疗试验,也已通过英国医药与保健产品管理局许可。

    干细胞进入医疗应用的时代悄然开启,让世人看到了“瘫痪者站起,失明者复明”的曙光。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