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某,女,53岁。患者近10余年来反复出现口腔侧壁黏膜及舌尖多处米粒大白色溃疡,周围有红晕,疼痛难忍,故长期服用雷公藤片以缓解症状。胃脘部胀气,偶有嗳气反酸,半年前胃镜检查提示浅表性胃炎。患者平素饮食较清淡,纳食不香,大便每日一行,质偏稀,小便正常,绝经6年。舌尖红,苔白,脉沉细。证属脾胃气虚,阴火上炎,治以升发阳气,潜降阴火,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黄芪15克,党参10克,白术20克,炙甘草6克,升麻8克,柴胡8克,陈皮8克,砂仁6克,炒黄连6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一周后患者复诊,述服药后溃疡部疼痛好转,溃疡面积缩小,胃脘部胀气明显减轻,纳食增加,大便一日一行,基本成形。继服5剂,溃疡基本愈合,随访2月未复发。
按:该病属于中医学口疮、口糜、口疳的范畴,证属脾虚湿困型较多,这与南方地区的湿热气候、居民饮食习惯等有关,又因反复发作,病程迁延,大多兼有气虚表现。因此,对此种类型的口腔溃疡应当治以补益脾胃之气。脾胃位居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化生营养物质的重要脏腑,脾开窍于口,脾经挟舌本,散舌下,因此口疮的发生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所以治疗口疮以调理脾胃为主,或兼调他脏。
中医学认为,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或过用抗炎药物与苦寒清凉之品,均能损伤脾胃之元气,致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因此,对于慢性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治疗关键在于补脾胃之气,以升发阳气,潜降阴火。方中炙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补脾胃之气;柴胡、升麻升举阳气,使脾复健运,清阳上升,阴火伏藏以治本。可配知母、黄柏泻降阴火,黄连清心火以治标;咽痛者加山豆根;热重口渴者加天花粉、石膏、知母;腹泻者加山药、白扁豆、车前子;苔白厚腻者加砂仁、藿香、佩兰。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亚药理学会和英国药理学会主办的澳-英联合药理...[详细]
2月28日,GW制药宣布美国FDA授予该公司用于治疗儿童Lennox-Ga...[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