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看了医生的手机相册,我当场去世!
2022-08-22 11:46
阅读:2908
来源:见文末
作者:爱爱医小编
责任编辑:爱爱医小编
[导读] 每一年,他都会在年终总结上写上一句:希望明年我们可以做到零死亡。
因为上帝不能一直陪在我们的身边,所以就派医护人员天使们来守护我们。
新手妈妈的手机里,有一类“见不得人”的照片:宝宝拉的粑粑。粘的、稀的、黄的、绿的,恨不得把每一“坨”都拍下来,那可是宝宝健康的“晴雨表”。如果说还有啥比这更不忍直视的,那必须是医生的相册。红的、白的、好的、烂的,刚切下来的肿瘤、被削去了皮肉的白骨、颅骨打开后的“脑花”、溃烂流脓的乳房、从胆囊里掏出来的两三百颗结石……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手显微外科医生周喆刚,瘦削的脸上,顶着一头超过一个月没剪的硬发,一副眼镜耷拉在鼻梁上,仿佛随时要往下掉。他干的活确实很硬核,作为科里的“保肢组”组长,他的手机相册就是各种“烂手烂脚”。这位50岁的“机车手”,半夜在国道上出了车祸,左膝盖粉碎,皮肉烂了一大圈,一眼就见到白骨,按理说只能截肢了。但强哥不认命,找到了周喆刚,从2019年10月开始,他在这里做了16次大大小小的手术,终于保住了左腿。这也是周喆刚做过的最难的案例。最不忍直视的是糖尿病足保肢手术的照片。不光是视觉冲击,第一次进手术室的人说,那些严重溃烂的腿脚发出的恶臭,能让人三天吃不下饭。魔幻的是,在这满屏的“烂手烂脚”中,还夹着一排排精美的蛋糕。因为这个“手术狂人”的另一面,是一个温柔体贴的蛋糕师。周喆刚休息时最大的爱好,就是给妻子和两个女儿做各式各样的蛋糕,医院里很多同事都尝过他的手艺。他的每条朋友圈,都有一个相同的落款:by Surgeon/CHEF。手外科是一个很多医院都没有的科室,即使有,在骨科的序列里,也处于“鄙视链”的底端。因为又累又没钱,存在感还低。在工业意外频发的八九十年代,手外科曾经拯救了无数被机器绞断手指的工人,但时至今日,大部分人依然没听说过这个科。直到最近,一部叫《我的白大褂2·王牌科室》的医疗纪录片,让它小小地火了一把,片子在B站最高评分9.8,豆瓣评分8.8,全网播放量近5亿。片中,年轻医生周波一边在台上接断指,一边说了句话,顿时圈粉无数:“金庸小说里,废武功不是把筋挑断吗?不存在的,你废一次我给你接一次。”不同于一般的医疗纪录片,这部片的最大看点是更加原汁原味的真实。用网上流行的话来说,“我怀疑你在医院里装了摄像头”。自信点,把怀疑去掉。节目组真的是在每个科室里安装了64个固定的“隐形”摄像头,把医院里最“隐秘的角落”都暴露出来了。当中有很多是手术台上“开膛破肚”的真实画面,简直是加强版的医生相册。医生的手机相册无法直视,但这部“加强版”却让观众看得津津有味。手术台上,一名婴儿正在麻醉中静睡,胸口刚刚被碘伏消毒完毕。上午10:40左右,孩子刚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出生。2小时后,就躺在了深圳市儿童医院的手术台上,连母乳都没来得及喝上。宝宝刚进医院大门时,胸心外科主任丁以群心急火燎,拍着桌子让人赶紧把孩子转到他的科室来。因为宝宝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主动脉弓离断+室间隔缺损。如果不尽快手术,把“长歪”的血管搭好,把心室的“漏洞”补上,随时可能死亡。丁以群轻轻切开他的胸骨,打开胸腔,露出了一跳一跳的小心脏。在深圳大学总医院肝胆外科,深圳史上第一台“离体肝切除”手术,医生把整个肝脏掏出了体外,将肿瘤切干净了再装回去。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一名男子喝酒时晕倒,右手搁在了旁边的炭火炉上,被旁人发现送院时,手已经焦了。医生清创后,把他的手埋在肚皮里,让皮肉慢慢长出来,并当场从头上“削”了一段头皮覆盖在手上。但是也有一些人看得津津有味:我是一边吃炸鸡,一边美滋滋。他们甚至不停吐槽,为什么要给手术画面打码、模糊掉?医院的手术室很神秘?那就把镜头对准普通人没有机会接触的手术台:正视淋漓的鲜血,直面痛楚的人生。胆小的人被吓个半死,但一边遮着眼睛,一边从指缝里偷看。“重口味”的人则看得美滋滋,和很多医学生一样,直接拿来当“下饭视频”。为了“血腥”画面该不该打码,这两群人在弹幕上从第1集吵到第10集。“刚开始,手术中的‘血腥’画面,跟拍导演看都不敢看,闭着眼睛问拍摄进展。经过日复一日的拍摄,导演不仅可以边看手术边吃饼,还能预判下一步的手术进展。”除了手术室,还有门诊、病房,更重要的是:有人,有故事。片子的真实,更真实在镜头下的医院“人间世”,让人揪心、挣扎,让人痛苦、惋惜、落泪。医院的墙壁比教堂聆听了更多的祷告。对于日常见惯风浪的医务人员来说,他们眼里的“一颗沙”,落在病人和家属身上,往往就是一座山。在深圳市儿童医院胸心外科的病房里,妈妈抱着5岁的小鹏坐在病床上,眼圈总是红红的。满头白发、寡言少语的父亲,则背过身站在窗帘旁边,数着仅剩的一点钱。小鹏是深圳市儿童医院胸心外科去广西百色农村做扶贫筛查时发现的孩子,他不仅有先天性心脏病,还有严重的唇腭裂。“以前妈妈忙工,没空管小鹏,都是妈妈不好,小鹏才会这样,以后小鹏长大不要怪妈妈好吗?”第一次是住院才二十几天,当时手术还没来得及做,但他们带来的钱已经用完了。科室帮孩子联系多个公益基金,医院也进行了扶贫的减免,终于让孩子顺利完成了唇裂的手术,修复了别人眼中“那么烂”的就在医院准备为他做更高难度的心脏病手术时,一家三口又收拾好包袱出院了。因为农忙时节到了,他们必须赶回去插秧,这是全家人未来一年的生计。“以前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孩子,一走就不回来了,真的很担心小鹏跟他们一样。”小鹏是不得不离开,但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另一个科室——血液肿瘤科的病房,孩子们却不得不留下。病房里,2位妈妈正在聊着老家的天气,气氛难得的轻松。但躺在床上打点滴的小男孩颖明,眼泪突然流了下来:“妈妈,我想回家....”故乡的雨,像下进了颖明心里。他哭得眼睛发红,全身发抖,不停扯着妈妈的袖子:“不舒服,我要疯掉了……”在这里,没有一个病值得小觑,没有一个家的治病道路是平坦的。等着这个家的,是打不完的针、吃不完的药、输不完的血,还有不知道去哪找的钱。因为长期在医院治疗,颖明对家的记忆已经渐渐模糊,对打针吃药的痛苦,反而“习惯了”。后来经老乡介绍,颖明终于看到了告别终生输血的希望——来到深圳市儿童医院接受骨髓移植。但住院接受移植快9个月了,他的血红还没长出来。不安和焦虑,写在颖明脸上,无论妈妈怎么安抚都无补于事。他就是移植组的医生王晓东,一个被大家称为现实版安正元的“暖男”。▲安正元,韩剧《机智的医生生活》中饰演儿童医生的角色,以有爱心、能共情为人设。“你在家的时候,见过那种稻谷地吗?只有土地很肥沃的时候,庄稼才会长得茂盛。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给它施肥,好好吃饭。”听完这番鼓励后,颖明没再消沉,开始好好吃饭、吃药、睡觉。临走前,他画了一幅画,拿到办公室给医生,两人拥抱告别。每一年,他都会在年终总结上写上一句:希望明年我们可以做到零死亡。“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但我会一直尽最大努力去做。”片子出现的另一位医生,深圳大学总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刘祥德,也有一个“零”的“执念”:并发症为零。为了手术效果好、病人恢复快,他对“并发症少”有着近乎洁癖般的追求。这位以“世界肝胆外科之王”幕内雅敏教授为偶像的外科医生,过去已经主刀了 300 余例肝移植手术,并发症为零。▲刘祥德(左)与幕内雅敏教授(右)在北京的学术会议上相遇尽管如此,他对待任何一次手术、任何一位患者依然不敢有丝毫怠慢。他说:“如果出了并发症,我想死的心都有。”“真的,他死还不如我死!”这也是《我的白大褂2·王牌科室》呈现出的另一个真实:
疾病是无限的,医学是有限的。但每一位医护人员都真心想和病人一起,一点点向未知的彼岸靠近。最纯粹的患难见真情,往往发生在素不相识的医护和患者之间。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