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假瘤最早由Brunn于1939年报道发生于肺,因炎性假瘤临床和放射学方面都倾向于恶性病变,1954年Umiker将其命名为炎性假瘤。过去,大多数学者认为炎性假瘤是一种类肿瘤病变,是一种良性肿瘤。但是近几年来,有报道部分炎性假瘤存在细胞增殖异常,术后复发的患者均系非整倍体者,部分炎性假瘤具潜在恶性倾向,认为炎性假瘤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最近,WHO软组织肿瘤国际组织学分类专家组已经建议将炎性假瘤重新命名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e tumor,IMT),定义为“由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的、常伴大量浆细胞和/或淋巴细胞的肿瘤”,给60多年来有关炎性假瘤的学术争论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本文重点介绍肺炎性假瘤的诊断与治疗。
1.肺炎性假瘤的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
肺炎性假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男发病比女的多,以往有的学者认为,肺炎性假瘤只是好发于青少年,是儿童最常见的原发肺部肿瘤。但是近来的报道40岁以上肺炎性假瘤患者占比例大,这可能与肺部反复感染有关。肺炎性假瘤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了,学术界普遍认为炎性假瘤可能与代谢紊乱,免疫反应,肺部炎症,病毒感染和误吸等因素有关。Matsubarara认为炎性假瘤由机化性肺炎发展而来。也有学者认为,由于大量抗菌药物的应用,削弱了人体对炎症的反应,降低了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使大量纤维蛋白积存,导致炎块形成。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自然环境大气污染,吸烟,抗生素滥用等是炎性假瘤的危险因素。
2.肺炎性假瘤的临床表现
大多数患者以呼吸道症状来就诊,也有无明显症状,在体检中发现肺占位来就诊。
2.1 发热
肺炎性假瘤常表现为低热,在急性发作期也可表现为高热。
2.1 咳嗽,咳痰,咳血或痰中带血
咳嗽大多表现为慢性咳嗽,若发生在支气管内,则表现为刺激性咳嗽。常伴有咳痰,痰为白色痰,量不多,但为急性发作期,则咳大量黄色脓痰。有的病例还伴有咳血或痰中带血,其病理基础为病变侵犯血管,或瘤体发生坏死,出血,病变与外界相通,血遂咳出体外。
2.3 胸痛
大部分为隐痛,伴随胸膜炎,则为激烈胸痛,有的患者有背部放射痛。
2.4 胸闷气短
这主要表现在老年患者,说明这类患者的心肺功能较差。或者病变发生在主支气管,瘤体堵塞主支气管,从而引起胸闷气短。
3.肺炎性假瘤的病理特点
3.1 巨检
肺炎性假瘤病变大多位于肺周边,呈圆形,或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直径0.5cm~10cm不等,其中大多在3cm~5cm之间。切面呈黄色、铁锈色、暗红色,部分混杂在一起。
3.2 镜检
按照肿瘤成分的不同,以往大多学者把炎型假瘤分为:1.机化肺炎型;2.纤维组织细胞型;3淋巴浆细胞型三种类型。自从WHO软组织肿瘤国际组织学分类专家组建议将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e tumor,IMT)定义为“由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的、常伴大量浆细胞和/或淋巴细胞的肿瘤”后,现在学者根据炎性细胞的不同,把其分为3种基本的组织学形态。
第一种是黏液样/血管型(myxoid/vascular pattem)与炎性肉芽组织或结节性筋膜炎的黏液性细胞阶段有相似的表现,类似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在梭形细胞和泡状核星形细胞中有丰富的嗜酸性胞质。
第二种是丰富梭形细胞型(compact spindle cell pattem)与结节性筋膜炎的细胞区和平滑肌瘤相似具有囊状或席纹状区域,细胞密度不同。梭形细胞具有细长核,含一个或多个小核仁以及淡染的嗜酸性胞质。梭形细胞之间散在大细胞,这些细胞类似神经节细胞,具有泡状核以及明显的核仁。当侵及胃肠道时,常被误认为平滑肌瘤或间质瘤,累及肝时,围绕胆管生长。
第三种是少细胞纤维型(hypocellular fibrous pattern)胶原密集,类似硬化型纤维瘤或瘢痕。在嗜酸性胶原区域可见到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少部分IMT可有点状或大片的钙化和化生骨。
4.肺炎性假瘤实验室检查与辅助检查
4.1 肺炎性假瘤实验室检查
大多数患者实验室检查未见特殊异常。有报道,白细胞增多及血沉出现升高的病例。但这些都不能作为炎性假瘤的特异性诊断指标。但是痰细胞培养,痰找抗酸杆菌等则可以作为与肺癌,肺结核鉴别的手段,但是阳性率不高。
4.2 肺炎性假瘤影像检查
炎性假瘤在影像上分浸润型,肿块型,结节型,尤以肿块型多见。大部分呈单发,也有多发。0.5cm~10cm不等,其中大多在3cm~5cm之间。病变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多发生在肺的表浅部位甚至在胸侧壁或叶间裂。右肺多于左肺,下肺多于上肺。这可能与左右肺解剖结构特点有关。
以下征象对于其诊断重要的意义
(1)桃尖征:最早由崔氏提出,其病理基础可能是一种肿瘤包膜粘连,对良恶性肺肿块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2)部分边缘平直征:表现为肿块的某部分边缘平直,似如刀切,可能为病灶肺段或肺叶的边界,该征象在肺癌中未见报告;
(3)空洞或囊性低密度,特别是多囊或蜂窝状者,该征象在肺癌中少见,对肺内肿块的良恶性鉴别有重要价值。CT扫描能更好显示该征象;
(4)胸膜增厚:假瘤邻近胸膜增厚较多见,CT能更敏感显示胸膜改变,肺癌也可见邻近胸膜增厚,但肺癌胸膜改变多局限于病灶局部,假瘤胸膜改变较广泛,可作为鉴别参考。结节型炎性假瘤影像表现与其它良性结节类似,CT增强对其与其他良性结节有一定的鉴别价值,一般良性结节增强后强化不明显(Hu≤15),而炎性假瘤特别是硬化性血管瘤强化较明显,有报道假瘤增强后CH值增加41—78HUL。18F—FDGPET/CT对肺炎性假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意义,是评价肺内病灶良恶性的一种有效、无创性检查方法,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段钰等报道PET/CT诊断恶性病灶其灵敏度为91.8%,准确性为84.9%。
4.3 肺炎性假瘤支气管纤维镜检查
由于炎性假瘤大多位于肺的周边部,支气管纤维镜检查难以发现阳性。但是对于位于比较中间的肺部病变,该项检查能活捡到病变组织,作病理检查,则可以明确诊断,对于术前明确诊断有帮助。
4.4 肺炎性假瘤经皮穿刺活检
经皮穿刺活检是术前明确诊断的一种方法。但是有学者不主张经皮穿刺活检。原因有:
(1)对于浸润型、结节型及部分具有良性征象的肿块型者,其影像学表现与肺癌有较大差别,一般较易鉴别,对这类病例,4~5周后复查胸片或CT可避免穿刺活检;
(2)影像表现与肺癌相似的肿块型假瘤,穿刺结果为阴性时,对两者鉴别无帮助,而早期肺癌可由于穿刺发生种植转移,因而对高度怀疑为肺癌的病例,如患者无手术禁忌症,最好采取诊断性手术治疗;
(3)经皮穿刺活检发生气胸,血胸,脓胸的机会较大。
5.肺炎性假瘤的鉴别诊断
肺炎性假瘤的诊断需与肺其他占位性病变鉴别。但是,无论从影像表现,还是临床表现上,它们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鉴别有很大的困难,术前误诊率极高。有报道,炎性假瘤在术前误诊率高达83%,只有少数术前诊断为炎性假瘤。本病需与肺泡细胞癌,肺结核瘤,圆形肺不张,肺囊肿等鉴别。由于误诊率高,临床上对于肺部占位性病变一般应行手术治疗,待术后病理明确诊断。虽然目前PET/CT已应用于临床,但是由于其费用昂贵,还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明确诊断还有赖于术后病理。
6.肺炎性假瘤的治疗
对于单发的炎性假瘤,由于其为低度恶性肿瘤,有恶变倾向,并且大多数病例经过抗炎治疗后并未能消退,大多学者主张行手术诊断性治疗。手术方式上,新的WHO分类出现以前,尤其病理上只认为是“假瘤”的时候,其原则是在术中常规行快速冰冻切片病理检查,根据术中探查及病理结果,决定手术方式及切除范围,在切除病变组织基础上,尽可能保留正常的肺组织。但是,鉴于目前病理学家普遍认为炎性假瘤是一种真性肿瘤,新的WHO分类将其归为中间性,少数可转移类,说明已经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一种良性病变,其中一部分有复发可能,属低度恶性肿瘤。有的学者认为单纯的肿物切除治疗效果不确定,在患者的身体状况允许时,手术切除范围可以适当扩大。甚至行根治性肺叶切除术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由于高科技在医学上的应用,电视胸腔镜在胸外科手术的应用也越来越成熟。有学者认为VATS下切除肺部肿块的绝对适应症为:
(1)肿块位于肺周边,非中央部;
(2)肿块直径小于3cm,个别小于5cm。
(3)胸膜粘连部严重者,胸腔镜手术损伤小,恢复快,可保留较多的有功能的肺组织,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但是强调术中常规行快速冰冻切片病理检查,以切除病变组织,防止复发,恶变。如果怀疑恶变或者病变较大,位于肺中央者,也以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行肺叶切除术。
双肺多发性炎性假瘤在临床上少见,对于多发性炎性假瘤的治疗,国内外有报道,国内袁小玲等予以泼尼松30mg/d治疗一例双肺多发性炎性假瘤,2周后开始起效,6周后症状完全消失,CT复查双肺结节吸收,减小。Bando等用中剂量激素(泼尼松30mg/d)治疗2~4周后肿瘤完全消失,并未再复发,且无细胞毒性作用。Diez报道MIPT用低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30个月后,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改变均消失。可以认为糖皮质激素治疗双肺多发性炎性假瘤有效,但是剂量有待临床进一步总结,目前认为中等剂量是安全面有效的。
目前,炎性假瘤的发病有增多的趋势。其影像表现及临床表现和肺癌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术前常误诊为肺癌。故在临床上采取诊断性手术切除治疗。WHO软组织肿瘤国际组织学分类专家组已经把炎性假瘤重新命名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e tumor,IMT),认为其是一种中间性肿瘤,为一种低度恶性肿瘤。有了这一理论的指导,对其诊断和治疗也产生了新的观念。对怀疑恶变的病例,则采取根治性肺叶切除及纵隔淋巴结清扫。
肺癌已成为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别占比19.59%和24.87...[详细]
在我国,肺癌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首位,约为46.08/10万,占所有恶性肿瘤...[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