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儿科医学进展 > 小儿病毒性疾病的药物治疗(2)

小儿病毒性疾病的药物治疗(2)

2012-05-22 10:32 阅读:5781 来源:爱爱医 责任编辑:潘乐乐
[导读] 病毒性疾病是目前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其传播性强,严重威胁着人类尤其是儿童的健康和生命。如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艾滋病(AIDS),2003年曾引起全球恐慌的非典型肺炎(SARS)以及目前正在出现的禽流感,都具有高度传播性、高致死率及尚无有效治疗药物的

    2.3 被动免疫治疗
    2.3.1 抗体被动免疫
    (1)输血或新鲜血浆:血液和新鲜血浆中含有多种抗体,对病毒感染起到辅助治疗作用。2003年SARS流行期间,亦有人将恢复期患者血清输注给患者取得一定治疗作用。用量为5~10mL/kg,每周2~3次,目前已逐渐被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IVIG)取代。
    (2)免疫球蛋白:用健康成人血浆制备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主要含有IgG和少量其他球蛋白,可用于病毒性疾病的防止,在儿科可用于治疗病毒性肺炎、脑炎以及艾滋病等。2003年SARS流行期间,免疫球蛋白被用于SARS的治疗,连用5d,亦可以1~2g/kg,单次给药,也可与其他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
    (3)高效价特异性抗体:是经过免疫后的动物或人的血清进一步纯化而成,特异性抗体含量高,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病毒吸附敏感细胞从而阻止感染。近年来,单克隆抗体治疗具有较强的病原体特异性,不影响正常的组织和细胞,相对比较安全。目前随着人源抗体技术的发展,已完全克服鼠源抗体的免疫原性问题,使其应用于临床治疗成为可能。目前已有人将乙肝高效价特异性抗体用于乙肝的防止,抗CD4+细胞抗体治疗AIDS,肠道病毒免疫球蛋白防止婴幼儿肠道感染,取得了一定效果。在SARS流行期间,香港和北京的有些医师用恢复期病人的血清治疗重症患者,获得了较好疗效,提示抗SARS人源抗体可用于SARS感染的被动免疫治疗。
    2.3.2 细胞被动免疫:细胞免疫在病毒的清除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存在细胞免疫缺陷的患儿易感染多种病毒。输入淋巴细胞,尤其是特异性淋巴细胞可防止病毒感染,目前常用的疗法包括:
    ①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回输法,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
    ②在体外将自身淋巴细胞激活后回输体内,用于慢性病毒感染患儿存在细胞免疫缺陷体内激活过程障碍不能清除病毒时;
    ③用于骨髓移植后的CMV感染,在骨髓移植病人,可将大量增殖的骨髓移植供体的CMV特异性T细胞输给骨髓移植受体,使患者获得抵抗CMV感染的能力。
    2.3.3 免疫调节药物
    (1)IL-II:IL-II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糖蛋白,主要由辅助T细胞分泌,它是一种淋巴因子,是淋巴细胞对抗原或丝裂原刺激后发生增殖后产生的,它具有抗病毒的作用,其剂型分为1万u、5万u,10万u等。临床主要应用于HBV感染、AIDS、CMV感染等,我们曾用于辅助治疗病毒性肺炎,剂量为1万u/次,1次/d,肌内注射;或5万u,1次/d,静脉点滴,疗程3~5d,可以改善症状,缩短疗程。此外,亦有人试用于治疗HSV感染及EB病毒感染。副作用包括发热、低血压、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或梗死、胃肠道症状、贫血、头痛等,其中以泌尿系统症状为常见。
    (2)胸腺素:是人工合成的28肽化合物,为胸腺肽第5组分,能促进T细胞成熟,使细胞在被各种抗原或丝裂原激活后产生各种淋巴因子,如α-干扰素、γ-干扰素、IL-II等,促进抗体生成并抑制干细胞凋亡,大剂量时能对抗严重肝病。

    2.4 抗病毒基因治疗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基因治疗逐渐从实验研究走向临床应用,在病毒性疾病中基因治疗已取得较满意疗效。目前发展的抗病毒基因制剂包括反义核酸及核酶基因治疗,其他如干扰素转基因治疗、IL-II转基因治疗、2’,5'-寡腺苷酸合成酶治疗、病毒抗原转基因治疗及自杀基因治疗等。
    2.4.1 反义核酸包括反义DNA及反义RNA,反义核酸进入细胞内可与病毒基因相结合,形成DNA/RNA或RNA/RNA杂合体,或形成三股螺旋结构,从而封闭DNA或RNA的复制及表达,也可激活内源性核酸酶裂解RNA,降解病毒。目前已开始应用的有治疗CMV、AIDS及Influ的反义核苷酸。
    2.4.2 核酶是一类具有酶催化活性的小分子RNA,长约30~50个核苷酸,可进行人工设计而合成。核酸能识别特异性靶RNA序列与之结合,在特异性位点切割降解靶RNA。将应用于临床的有抗HBV、HCV、HDV、Influ、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等核酶。

    3.抗病毒药物在儿科应用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确诊断病毒性疾病。判断是否存在活动性病毒感染的常用指标包括:
      ①特异性IgM阳性和(或)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滴度增高4倍以上;
      ②检测病毒标志如病毒颗粒、病毒抗原、复制型病毒基因;
      ③病毒分离。其次需明确活动性病毒感染是否引起疾病。

    (2)合理选择抗病毒药物。选择抗病毒药物需要注意:
      ①轻症患儿不给予毒副作用大的药物;
      ②不宜联合使用毒副作用相同的药物;
      ③严格按照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和药物的抗病毒谱用药。

    (3)避免滥用抗病毒药物。应严格掌握用药适应症,避免滥用,否则不仅能造成经济上的浪费,亦会诱生耐药毒株。

    (4)注意监测,及时处理毒副作用。

    (5)应用时注意疗程,尽量避免长期应用。

    (6)正确评估抗病毒药物的疗效。评价抗病毒药物有效的方法有:
      ①病毒分离加蚀斑试验计算病毒含量;
      ②病毒基因定性及定量分析;
      ③病毒抗原定性及半定量分析。

  • 1
  • 2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