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题为《三甲医院医生吐槽基层医疗:糟糕透了!》的文章引发热议。有人为此点赞,说文章写得现实写得好;当然也有部分基层医生表示文章过于片面,势必会引起很多基层工作人员的不满。那么,基层医疗到底有没有文章所说的那么糟糕呢?
该文章经媒体报道后,众多网友留言:
@小小:我是一名基层临床药师,基层的医疗硬条件并不算差,但是医生的素质着实参差不齐,无论是专业素养还是医德医风大都差强人意。
@行云流水:我也曾经在二级医院,现在来到了三级,只能说各有所长,二级不够专业,三级不够全面,如果病种繁多病情复杂,在三级医院可能就是悲剧,互相会诊?只能说呵呵了。
@Lynn:当基层医生进修回到基层时,严格按照所学的规范治疗来的时候,发现原来基层没有药,没办法——当想开展学到的治疗,没有相关设备,转诊去上级吧,这样病人流失了——很多时候不是基层医生不想好好做个医生,而是某些条件限制了基层医生——我相信,会有不努力的基层医生,但更多是努力在学习的基层医生——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也努力不让自己被“基层”二字打倒!
@起名麻烦:发声又能怎样,更多的是无奈。外行领导内行,政治决定政策。
@金海洋:基层医疗没有你说的那么不堪,三甲医院如果没有硬件的支持,水平也未必高明到哪里去。问题在于民众的心态,对医学知识的缺乏。譬如一个老百姓吃早餐,他要去星级酒店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豆浆油条能满足他的肠胃之需。医疗则不同,老百姓不了解自己的病情,不知道什么医院能看好他的病,所以大医院就成了必须的选择了,三甲医院更不要据此认为是自己水平的高明,再对基层医院大加鞭挞。
不可否认的是,同处一样的蓝天白云下,基层医疗的医生与三甲医院的医生相比,无论是在先天的学历硬件条件上,还是在后天的培训方面,都呈现出一种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的状态。即便是同一所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去了大医院就业,将来就是大医院专家的水平,而去到基层的那一位多年后可能只是默默无闻,甚至毫无建树。
不患寡而患不均,在医疗资源分配这件事情上,最优秀顶级的医生都集中在三甲医院及大医院,国家在医疗上的投入也是倾向于大医院;而基层的小医院则没有医生愿意去,国家的投入也不如大医院。
“以大为荣、以小为耻”的价值观也已经在很多中国人心理留下深深的烙印,无论他的身份是病人、医生、商人,还是官员。在这个行业,当大家都“以大为荣、以小为耻”,以成为顶级专科医生为荣耀,把全科医生视为平庸混日子的标志,医疗的马太效应就来了。整个社会都在疯狂地扩建更多的三甲医院、更大的三甲医院,并且功能齐全,专家抱团在体制内发展,共享荣贵。所以中国才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医院,截至目前,这所世界最大的医院目前还在变胖中,毫无瘦身计划。
蛋糕就那么大!生病的人和优秀的医生就那么寥寥可数,全部都集中在这样一家家力争“没有最大,只有更大”的三甲医院,基层医疗想不贫血,那才是咄咄怪事。
拥有足量的合格人才是基层医疗机构能够看好病的关键,如何突破人才瓶颈应该是**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