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发文称,这个时代,商场、车站、宾馆的卫生间都能令民众获得方便,但是三甲医院的卫生间却仍然处于没纸、没水、没处放包的尴尬境地。患者的就医体验由此可见一斑。患者想要的有温度、有人性、有品质的医疗服务,为什么到了医院就成了奢侈?难道是因为医院心疼一卷手纸?
其实,医院厕所没手纸,只是患者体验差的一个缩影。三甲医院人满为患,能挂上号就不错了,还谈什么休息室、咖啡馆……这些太奢侈。也有医院认为,医院的本职工作就是看病,患者最关心的也是看病,其他的服务也没有必要投入。然而,此观念差矣。
的确,我们国家人口众多,有限的医疗资源能满足众多人群的基本医疗需求已经实属不易。而且,医疗的核心的确是医生为患者看好病。但是,时代在变,就连疾病都发生了变化:过去,是感染性疾病威胁人类,而现在威胁人类的是心脏病、高血压等“富贵病”.患者对于医疗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就像60年代人们以吃饱为生活好的标准,而现在不但要吃得好,还要讲究适度和营养。同理,在缺医少药的年代,能看得了病是一级医疗,在医疗行业竞争激烈的今天,能看好病的同时,患者还想要有好的体验,想被得到尊重。
看好病和体验感并非孤立的两件事,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体验感好,患者心情轻松,可以促进药物的疗效。反之,心理不愉悦,也会影响疾病的治愈。这一点大家都明白。一些民营医院走高端化的道路,也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公立医院长期处于垄断地位,不仅拥有全国近90%的床位数,而且拥有最好的设备、顶尖的人才。尤其是三甲医院,无论服务好坏,病人都会蜂拥而至,他们骨子里透着的优越感,没有压力,也就没有动力去改善患者的体验。在现有的体制下,医务人员工作辛苦,激励不足,也难以有动力去实施患者体验。
如果说过去医疗行业只需要解决一个“有”字,如今要解决一个“好”字,医疗服务没有跟上这个需求,只能说是落后了。而且,长期以来,医疗服务提供者忽略患者的感受。这种以牺牲患者体验感为代价的医疗服务,严重背离了医学人性化的追求。由此造成的医患关系恶化难道还不严重吗?
如何才能让公立医院放下架子、重视患者体验感呢?出路就是鼓励社会资本办医,促进医疗市场平等竞争。有竞争才有活力,没竞争就没动力。
我国曾经历短缺经济时代,吃饭要粮票,住店要介绍信,服务员个个像“大爷”,长着一张张“国营脸”,脸难看、事难办是常态。**以来,服务业放开了,民营饭店、外资宾馆遍地开花,“国营脸”消失了,很少再有服务员牛哄哄的,这就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患者体验差医院牛哄哄的现状也是因为一个原因:体制落后了!
当前,我国医疗行业正处于剧变的前夜,随着民营医院、移动医疗风起云涌,医疗行业的竞争端倪初现。但是,由于社会办医政策的“玻璃门”尚未打破,民营医院的生态体系还很脆弱,难以形成气候。公立医院是大树,民营医院是小草,无法平等竞争。因此,只有打破公立医院在人才、科研、资源等方面的垄断,让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在政策上享受同等待遇,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才能推动医疗供给质量“版本升级”.
医改不仅是一场体制改革,也是一场观念***。期盼公立医院能从一卷手纸做起,更加尊重患者的体验感,让看病就医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