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生|王雄文:中西医结合的践行者
2015-07-22 14:49
阅读:2837
来源:医脉通
责任编辑:李思民
[导读] 王雄文主张用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指导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在中西医结合方面进行了诸多实践。
中西医之争可能是医学领域最普遍也最无解的争议之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下称“广州中医药一附院”)肿瘤中心副主任王雄文认为,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应该摒弃门户之见,中西医各有所长,可以互补,对患者而言,能治愈或减轻疾患的方法都是好的方法。
他主张对于肿瘤等慢性病“用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维制定个体化、动态的扶正祛邪战略,指导中西医结合的具体治疗方法和手段的综合应用”,并在中西医结合方面进行了诸多实践。
摒弃中西医门户之见
在今年5月由健康界主办的“2015健康界峰会”上,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提出“让中医的归中医,西医的归西医”,引起了业内不少议论,让中西医之争再次摆上台面。
对于这个观点,王雄文认为,中医学和西医学是两套不同的理论体系,前者是原始系统论,后者是分析还原论,有各自的优势和短板,可以相互参照,取长补短。
他用风寒感冒为例进行了阐述:在发病机理方面,西医认为普通感冒是感冒病毒侵犯及机体和鼻粘膜局部免疫力的问题,病理生理改变是鼻粘膜局部的炎症和卡他症状,诊断要结合理化分析,治疗策略主要是抗病毒、对抗卡他症状及解热等;而中医认为是感受触冒了环境的风寒邪,用症状、舌、脉四诊合参辨证为风寒侵袭肺卫的表证,用性温、功效祛风散寒、入肺经的方药平衡和中和治疗。在疗效评价方面,中西医有类似也有不同,中西医均强调了患者的主观症状的改善和消失,但西医同时注重客观指标恢复正常,而中医注重神、色、舌、脉恢复正常。临床实践证实中西医治疗感冒总体都是有效的,只是治疗方药的不同和疗效有差异而已。
正是因为中西医在理念和方法方面有诸多不同,所以才有了“让中医的归中医,西医的归西医”的说法。王雄文认为,尽管中医强调治疗得病的“人”,而西医更注重人得的“病”,随着学科的发展与进步,中西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合,也必然会产生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
对于中西医结合肿瘤学,王雄文认为应该在充分认识中西医具体治疗手段的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维制定个体化扶正祛邪原则,并以此指导中医处方用药、内服外治及西医针对肿瘤(祛邪)的手术、放疗、化疗、微创、靶向和针对体质(扶正)的免疫增强、营养支持等具体手段的综合应用,且在中医预后观指导下动态调整,形成中医药特色的中西医有机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用中医的战略去指导中西医结合的战术,业内人士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
肿瘤科践行中西医结合
广州中医药一附院肿瘤科分为四个亚专科,王雄文所在的肿瘤二科以治疗肝胆肿瘤患者为主,常年的实践和宣教已经让中西医结合的理念深入到了科室每个人的心理。
在人员配备方面,科室的医生来自不同专业,有中医也有西医,有学介入的,也有学放疗的,“可以确保在综合治疗方面,有各方面都相对专业的人员参与。”
在日常的培训方面,科室设三级医师查房制,国家名中医周岱翰教授亲自查房,疑难病症提交MDT讨论。早交班后集体制定治疗方案,负责医生首先介绍三天内新收治的患者情况,拟定的治疗方案,其他医生提出必要的更正建议。王雄文说:“通过人员的配置和查房、会诊等制度可以确保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和策略落地执行,从而用团队的知识和经验弥补个人的不足,是再培训和教育的很好的机会。”
人才培养注重思维建立
中医人才的培养有自己的特点,王雄文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让医生建立中医辨证施治的思维,真正让他们感受到中医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王雄文认为,中医院校教育的问题是“理论与实践脱节以及西为中用的转化思维引导不够”。他在读书时的经验是,学生可能会考出好成绩,但是一到临床“辨证思维有点跟不上,对中医的认知度不高,甚至转而学西医了。”他说:“医学教育最重要的是临床实践,用疗效说话,医生可以从中真实地感受到中医的优势和不足。”
对于医学生的教育,广州中医药一附院一直坚持“跟诊”,即某一个教授的研究生要跟着导师坐门诊,这已经成了该院的一个特色。
换位思考提升医患关系
王雄文说,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医患关系不畅的原因之一,患者总是抱着希望来看病的,作为医生一定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提高疗效,并做好必要的解释。“跟患者家属解释清楚,患者的情况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治疗手段,能达到什么效果,需承担什么风险,是否有更好的替代方案等”。也请患者理解医护也是血肉之躯,工作超时和工作压力之大是其他行业难比的,治病远不像修理汽车这么简单。王雄文说,对于本院、本科解决不了的疾病或者对疗效不太满意的患者,他甚至会介绍转诊其他医院,帮忙联系其他医院的专家。
“我接触的患者绝大部分都是很通情达理的,真正不好沟通的患者是因为一开始沟通不充分,双方产生了对抗情绪,这时就很难再产生信任感了。”
王雄文一直强调换位思考,“以技术治病、以诚待人”。医护人员要给自己精准定位,“能为患者解决一些问题,才是医护存在的真正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