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医视角 > 耿道颖:诊断,不该是一句冷冰冰的结论

耿道颖:诊断,不该是一句冷冰冰的结论

2014-12-22 17:11 阅读:1289 来源:健康界 责任编辑:李思杰
[导读] 耿道颖是医生中的幕后英雄,她不执手术刀,也不在急诊室,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副主任。 幕后英雄却拥有一众忠实粉丝,找她来看病的人,常满怀焦虑而来,总能揣着明白、希望安心地回家。 耿道颖是如何做到的? 从不说大概、好像、可能 至今,邓阿姨还

    耿道颖是医生中的“幕后英雄”,她不执手术刀,也不在急诊室,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副主任。

    “幕后英雄”却拥有一众忠实“风湿”,找她来看病的人,常满怀焦虑而来,总能揣着明白、希望安心地回家。

    耿道颖是如何做到的?
 


    从不说“大概、好像、可能”

    至今,邓阿姨还记得13年前自己第一次走进华山医院放射科的情景:紧握一叠检查报告,在放射科外的走廊里,忐忑不安。

    听见护士叫自己名字,邓阿姨走进诊室。看到的第一眼是,那位女医生抬起头对她一笑。听到的第一句话是,女医生说“你这身衣服很漂亮嘛。”邓阿姨很意外,继而,好像不那么紧张了。

    “我前几天突然肚子痛,去附近医院拍了张CT片……没想到,医生说我得了胰腺癌,我觉得天好像一下子塌下来了。”

    “不要紧张,让我看看。”女医生认真端详着片子,连着问了几个问题,判断说:“没事!不是癌,是囊肿,可能和你之前做的胆道手术有关。”邓阿姨顿时如释重负。“你的这个手术,我自己也经历过,我跟你说,我的心得是定期吃点利胆片……”听着医生娓娓道来,邓阿姨再度意外了。她没想到,这位放射科医生会对自己讲这么多读片之外的保养心得。

    那天起,邓阿姨记住了这位总让自己意外的医生的名字——耿道颖。只要有亲戚朋友遇到吃不准的病,她都会建议他们找耿道颖看看。

    今年,邓阿姨无意中在脖子上方摸到了肿块,去专科医院一查,有医生说是炎症,有医生说是癌症。手足无措时,她又想到了耿道颖。多年来,这寻常的三个字的组合,在邓阿姨心目中已炼成了一种不寻常的力量。

    “是慢性炎症。”耿道颖一句话,果真让邓阿姨安心了。

    从医30年,耿道颖有许多像邓阿姨这样的忠实“风湿”.在他们眼中,耿道颖不像医生,更像朋友;她不仅读片读得准,从来不说“可能、好像、大概……”这些病人不愿听到的话,还会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对他们讲读片之外的心里话。

    读片不只用眼睛

    在华山医院,凡是争执不下的片子,都要请“老耿”过目。原因是,她读片准确率高达90%至95%.准确率从何而来?秘诀是,她读片不只用眼睛。

    有一次,一位外地病人拿着肺部CT片慕名找到耿道颖,说自己跑了好几家医院,但每个医生给出的答复都不一样,他实在不知如何是好。耿道颖边问病史,边仔细读片:“我看是肺癌,赶紧找专科医生治疗。”一边作判断,一边还安慰:“现在的治疗方法很多,你放宽心。”

    病人走后,一旁的学生不解地问道:“耿老师,我怎么看不出是肺癌?”“他说他抽烟抽了几十年怎么也戒不掉,最近却突然不想抽了,为什么?因为抽烟没有幸福感了,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读片不能只用眼睛看,还要多问病史和症状,用知识和经验综合判断分析。”后来的病理检查证明,耿道颖的判断准确无误。

    耿道颖深知,现在各种CT、磁共振等检查设备越来越先进,但设备再先进,也无法直接告诉病人到底得了什么病,还是需要放射科医生凭知识和经验来解读。她说:“我们读片准不准,不仅决定着临床医生的治疗方向,更决定着一位病人甚至一个家庭的幸福。”

    冰冷的机器无法代替医生,那么,医生的诊断也不该是一句冷冰冰的结论。每次读完片,耿道颖不仅仔细为病人分析病情,还会“略嫌多余”地告诉他们接下去需要接受哪些治疗、治疗效果会如何等等,让病人明白、安心。

    哭着进放射科的姑娘坚持下来了

    刚当上放射科医生时,耿道颖心理一百个不情愿。

    在徐州医学院学习时,耿道颖就赢得了“活字典”之名,读书刻苦,成绩优异,梦想也很明确——做一名心内科医生。没想到,毕业分配时却被分到了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放射科是辅助科室,工作时还要“吃射线”,一向开朗乐观的耿道颖哭了,她甚至担心自己将来会成为没人要的“老姑娘”.

    没想到,这个哭着进放射科的姑娘,坚持下来了,并且爱上了这个关在小黑屋里“吃射线”的工作,还顺利地成家生子。

    1992年,在老师的鼓励下,耿道颖考取了上海医科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复旦大学医学院继续深造,仅用4年时间就完成了通常需要5年的硕士和博士学业。毕业前,华山医院放射科权威陈星荣教授和沈天真教授极力挽留。他们一致认为耿道颖不仅基本功扎实、学习成绩优秀而且科研思维敏锐,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扎根华山医院后,耿道颖完成了高质量的博士后课题研究,不到40岁就成为了主任医师、教授、博导。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权威,她曾多次在世界顶尖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被美国版脑出血指南、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引用。

    在这些可见的成就背后,是许多不为人知的付出与努力。或许,“设定一个人生目标,然后熬熬熬,熬出个伟大来。”这句耿道颖最喜欢的话,正可以注解她的所思所为。

    那么,耿道颖是如何“熬”的呢?熬熬熬,就是耐住了寂寞,禁住了诱惑,倾注了时间。为了弄清复杂的脑部解剖结构,提高读片准确率,她曾在许多个夜里骑着自行车到医学院取出标本,带到医院,把自己关进实验室,埋头做研究——将标本切片、做磁共振,再将获得的图像和实物反反复复做对比。一干就干到凌晨,再骑着自行车,把标本送回医学院。

    熬出个伟大来,耿道颖所孜孜以求的“伟大”,不是荣誉或头衔,不是职称或声明,而是可以实实在在为病人解决难题。

    “女汉子”和“真女人”

    读片时,耿道颖用火眼金睛分辨疾病的真相;面对学生时,她是个求真的老师。

    耿道颖的学生都知道,无论是做课题还是写论文,老师眼里都容不得半点虚假。她的原则是,“你要弄虚作假,还不如不要发,不能为了追求数量而**文。”当带领学生完成的课题获得奖励时,她却分文不要。理由是,“你们年轻人正是需要用钱的时候。”

    由耿道颖主讲的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课程,一直是复旦大学医学院最火爆的课程之一。只要是她的课,学生们都会早早地去教室占好座位,否则就只能站着听。耿道颖设计的电脑课件里,总是藏着小惊喜:“把工作做得出色,把生活过得精彩”“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去做”……她喜欢把自己的人生感悟,点缀在一张张看似枯燥的黑白影像片里,也融汇在医学知识的传授中。2009年,复旦大学学生评选“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耿道颖高票当选。

    3年前,耿道颖担任了华山医院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做行政、看门诊、做课题、带学生,转换在多重角色间,她总是表现得十分从容。而在从容背后,她付出的是超出常人的工作时间和毅力,她也因此获得一个时髦的称呼——“女汉子”.

    耿道颖却说,自己是个“真女人”,认真读好每一张片,真心面对每一个病人,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