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医患矛盾频发的当下,作为一名从医近三十年的医生,您认为医患之间的重重心结,该如何去解?
耿道颖:医患矛盾的缓解其实牵涉到方方面面,但我觉得,关键还是要靠医生。
记者:许多病人找您看病后,都成了您的“风湿”,您的秘诀是什么?
耿道颖:人们常说,医生应该把病人当成亲人,这当然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实现这种理想状态是有前提的,就是医生要尊重病人的感受,理解他的紧张、急切甚至焦虑。有不少病人在来找我之前都已经跑了多家医院,我很理解这种辗转求医的不易,所以我会想办法纾缓他们的情绪,除了讲片子上的信息,还会尽可能多地告诉他们下一步该如何治疗,尽量让他们觉得钱没白花、时间没有白等。
我的经验是,医生只要将心比心,真心为病人考虑,病人自然能感觉到。相反,你不用心,或者怠慢病人,他们也能感觉到,不信任和矛盾就这么产生了。
我们也希望病人相信,绝大多数医生都是真心为病人好,不要总是抱着怀疑与戒心,甚至把医生妖魔化,否则最终吃亏的还是病人。
我们更希望病人理解,医生们大都在超负荷地工作,不少医生忙得一整天都顾不上喝水、上厕所,你要求他对每一位病人都保持同样的微笑,确实不太现实。
第三方力量是润滑剂
记者:一面是病人在焦急等待,一面是医生们忙得不可开交,这似乎是眼下难以根治的医患难题,怎么办?
耿道颖:医患关系不仅仅是医院、医生和患者的事,还和医疗政策的制定、**的投入分不开。我相信随着政策的完善和疏导、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会有所缓解。就目前来说,我认为缓解医患矛盾还可以依靠第三方的力量,比如医务社工和志愿者。
记者:这些第三方力量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耿道颖:就像润滑剂。以我们医院为例,志愿者在门诊协助病人进行挂号、付费,大大缓解了医护人员在这方面的压力,更方便了病人的就诊。我们还有一支志愿者队伍,专门在手术室外为即将接受手术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透析病房的志愿者,则常年用自己的爱心帮助生活困难的透析人群。
记者:一定程度上,志愿者填补了医患之间沟通的空白。
耿道颖:这种沟通的存在,有时可以预防某些不必要的医患**。我们医院还为累计服务达到一定时间的志愿者提供免费体检。不久前,一位在我们这里工作多年的志愿者在体检中查出了癌症,医院商议后决定,减免他的医疗费。没想到,他非但坚决不同意,在病情得到控制后,又鼓励全家人来医院做志愿者,为更多的患者服务。这让我们非常感动,谁说医患之间没有真情?
不能忘了学医的初心
记者:难以回避的是,由于一些“伤医事件”,医生、护士转行的情况似乎越来越多了,还有不少医生不让自己的孩子选择学医,您怎么看这些现象?
耿道颖:我曾经把这样一段话,写在我给学生的课件里:“性命”等于活着;“生命”意味着带有尊严地活着;“使命”就是为他人做有意义的事。当医生的人身安全频频受到威胁时,我只能对学生们说:你们先要保住性命,才能完成使命。当然,我同时也鼓励他们,正能量需要每个人靠自己的力量去发散、去传递,每个人把人做正、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社会的正气就会越聚越多。我们如果天天抱怨医疗环境差,一是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不利,二是会直接影响工作状态,这就有可能会引发更多的矛盾。
我自己也有过被医闹困扰的经历,那段时间真的很烦恼,但我不会因此就怀疑自己的工作价值。我想,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自己学医的初心。初心是什么?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救死扶伤,为病人服务。
记者: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耿道颖:对!我这个人可能比较乐观,不会总让自己陷在负面情绪里,即使遇到不理解自己的病人,回到家也从来不抱怨,所以我女儿从小就一直很想成为医生。
记者:在您看来,医生的价值感来自哪里?
耿道颖:我想,还是来自病人。病人的一句感谢,甚至一个感激的眼神,就能让我觉得很开心,觉得很值。
最新!医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万增加到2023年的19....[详细]
连续工作满15年或累计工作满25年且仍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在满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