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医视角 > 诊疗模式的逆袭:“医生围着患者转”应点赞

诊疗模式的逆袭:“医生围着患者转”应点赞

2014-07-22 16:26 阅读:752 来源:环球医学 责任编辑:李思杰
[导读] 现如今,我们的医院是越来越大,但患者看病也越来越糊涂:专科不是分得太细,就是太笼统,又太学术化,患者挂错号走错门,重复检查就诊和疲于奔命。患者找医生找的好辛苦!不过,这一现象或许会在不久的将来得以解决。日前,江苏省人民医院盛泽分院采用一种

    现如今,我们的医院是越来越大,但患者看病也越来越糊涂:专科不是分得太细,就是太笼统,又太学术化,患者挂错号走错门,重复检查就诊和疲于奔命。“患者找医生”找的好辛苦!不过,这一现象或许会在不久的将来得以解决。日前,江苏省人民医院盛泽分院采用一种全新的诊疗模式——“医生围着患者转”模式,让人们看到了解决“看病累”的希望。

    医院试点“医生围着患者转”模式

    日前,据报道,江苏省人民医院盛泽分院采用一种全新的诊疗模式,即不再按传统的内外科等分科,而是以人的身体系统、部位疾病及彼此关联,建立多个疾病中心。例如,患者挂了“消化系统病中心”的号,接诊的则是一个由多学科、多专业相关医生组成的团队,进了这个门,患者不用担心挂错号,也不用上上下下、跑来跑去换科转诊了。

    患者进了医院后,不是他们看医生,而是医生看他们;不是他们找医院对账,而是医院为他们算账。

    “医生围着患者转”模式有望解决患者“看病累”

    当前,我国多数医院大都沿用几十年一贯制的“患者找医生”模式,或叫“患者围着医生转”,一般是医生坐着不动,甚至“人自为战”或“科自为战”,而患者却四处奔波,“配合作战”,所以,多年来老百姓始终觉得看病太累了,太折腾人了。

    但患者“看病累”不能完全怪医生,要归咎于我国传统的医疗模式。而江苏省人民医院盛泽分院这次改革的意义非凡,是对既不合情理又不讲科学、却沿用多年的“患者找医生”模式的一种逆袭和颠覆。这类“医生围着患者转”或“医生找患者”的模式,让我们看到解决“看病累”的希望。

    而且,这种模式如果用好了,还应有更大的收获和更深的意义。比如,我国医院沿用多年的诊疗格局也是加重“过度医疗”的一个因素。一个病人在几家医院,甚至在同一家医院就诊的资讯都很难连接起来,浪费很大。由一家医院组织多学科的专家,以疾病中心模式,共同完成对患者诊疗和管理,可以使患者花较少的钱而得到更优化的治疗,同时也可合理和节约应用有限的医疗资源。

    “多学科联合诊疗”让各方受益

    多学科联合诊疗,简称MDT,是指不同专业的专家定期共同讨论病患的诊治方案,为某一特定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继而由相关学科单独或多学科联合执行该治疗方案。

    在近30年的时间里,我国医疗行业的诊疗模式经历了从大科看多病到分科看专病的过程,而且分科越来越细,这种分科模式带给患者最直观的好处,就是医疗质量的提升。然而,社会在不断发展,疾病也在不断变化。以肿瘤为例,随着肿瘤发病率的提升,大家逐渐发现,在肿瘤的治疗上,分科治疗并无太大优势。

    而多学科联合诊疗是为了贯彻和实施肿瘤多学科联合治疗原则而建立的工作小组,旨在使传统的个体经验性医疗模式转变为现代的小组协作规范化决策模式,是当前恶性肿瘤治疗的国际趋势。多学科联合诊疗,能够真正整合优质医疗资源,为患者提供最佳的个体化诊疗,从而达到准确诊断、科学施治,避免过度诊疗和误诊误治。

    某院肛肠外科主任刘革介绍说:“以我们与沈阳中国医大一院、辽宁省肿瘤医院每月一次的大肠癌病例的联合诊疗为例,通过这种方式,每次都有7到8例的大肠癌病例得到三个医院专家的联合会诊。这其中既有大连的患者也有沈阳的患者,通过联合会诊,患者得到了最佳的治疗方案,实现了无缝隙的转诊治疗,患者完全免去了到市外的奔波。”

    与此同时,通过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还可以促进医院相关专业的协同发展及医院的专科快速发展。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本身就是一个高水准的交流平台,不仅院内部各学科的专家可以实现相互学习、协同作战,而且还可以与省内、国内甚至世界上各专业的医疗专家进行交流学习,这对于推动医院各学科及某类专科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与作用。

    事实上,这种“医生围着患者转”模式不是江苏省人民医院盛泽分院的发明,在国外许多医院已用了多年,国内也有医院试行,都说很好,可国内大多数医院为何不赶快改变呢?有人说,我国大医院门诊量太大,不适用此模式,其实未必,不试试怎会知道?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