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痛经辨证论治(2)
2011-01-21 11:05
阅读:463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水**南
责任编辑:水北天南
[导读] 中医学称痛经为“经行腹痛”、“经期腹痛”、“经痛”等。经期及行经前后出现明显下腹部疼痛、坠胀或腰酸痛等不适,影响生活和工作
耳穴疗法
取耳穴皮质下、内分泌、交感、子宫、卵巢,于月经来前3~5天,用王不留行籽或小磁珠压穴,每天按揉数次,调和气血以止痛;疼痛较重者可用埋针法。气滞血瘀可加肝、神门;痰湿凝滞加三焦、腹;气血虚弱加心、脾;肝肾亏损加肝、肾。
发疱法
月经前10天,以底径一厘米之艾炷一枚置附片中心,点燃后置中极穴上,艾炷燃尽更换。如过热病人难以忍受,将附片提起数秒后再放下,至灸处皮肤红晕直径达5厘米以上、中央微泛白透明时停用,敷以消毒敷料,胶布固定。数小时后灸处即起水疱,由小而大,直径可达1~2厘米,水疱待自行吸收。适用于虚寒性痛经。
敷脐疗法
1.神阙为冲任经气汇聚之地,且渗透力强。可选用当归、川芎、吴茱萸等研为细末,加白酒和凡士林调为糊状,于经前3天敷脐部,经至敷关元穴,可疏通经络,祛寒止痛。
2.山楂、乳香、没药、葛根、穿山甲、川厚朴各100克,白芍150克,甘草、桂枝各30克,细辛挥发油、鸡矢藤挥发油、冰片各适量。制法:先将山楂、葛根、白芍、甘草水煎两次,煎液浓缩成稠状,混入溶于95%乙醇溶液的乳香、没药液,烘干后与穿山甲、川厚朴、桂枝共研细末,再加入适量的细辛挥发油、鸡矢藤挥发油、冰片,充分混合,过100目筛,贮藏备用。经前3~5天用温水洗擦脐部后,取上药0.2~0.25克,气滞血瘀者用食醋调糊,寒湿凝滞者用姜汁或酒调糊。敷于脐中,外用胶布固定。待经来痛止或经期第3天去药,适用各种痛经。
热熨法
1.食盐、葱白各250克,生姜125克。上药共炒热,装布袋熨下腹部,药凉后可再炒热再熨,每日数次,每次30分钟。适用于虚寒为主的痛经。
2.香附12克,延胡10克,桂枝8克,官桂8克,木香6克,鸡血藤20克。气滞血瘀型加桃仁12克,赤芍10克;寒湿凝滞型加茴香12克,蒲黄6克。制法:将药物捣烂、炒热后外敷贴丹田穴(气滞血瘀加关元、命门穴;寒湿凝滞加八髎、肚脐),以不烫皮肤为度,药凉后可炒热再敷。
3.艾叶60克,食盐30克。熨热后敷贴关元穴。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