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生多起医患纠纷令人揪心业内人士法律专家探讨如何解开死结避免双输
著名医史学家亨利·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师和病员,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的多方面关系。从行为学上来说,无论是“医”还是“患”,其出发点都只有一个——让病人康复起来。这本该是一对互相协作、目标统一的“利益共同体”,也是最应该互相信任的两个群体,为何却表现出了势如水火的对立?医患关系僵局如何破冰,仅靠内心的自觉去重建信任够不够?
为缓解医患矛盾,12月18日,全市市属医院的医生代表被集中“开班授课”,第一讲就是要学会如何与患者沟通。今后,这种医生的人文技能培训考核将纳入医院绩效考核。
在课堂上,来自中国医师协会的授课老师为来自各家市属医院的管理者讲授医患沟通的技巧,培训内容既有如何采集病史、向家属解释病情这样的理论讲述,也有用病例个案,让医生换位体验患者心理的实际操作指导。“作为医患关系中的一方当事者和旁观者,大家可以先谈谈想从课程中学到些什么。”开课前,授课老师先请现场的医生和媒体记者畅所欲言。
“我建议这样的培训也邀请一些患者代表参与,既然涉及医患双方,也希望能听到来自患者一方的声音。”一名听课医生说。“当我们作为病人时,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挂号排队等待很久之后医生一张冷冰冰的脸,这是最希望改变的。”一名听会记者站在患者角度这样说。据了解,在后续课程中,医生还将学习怎么向病人通告“坏消息”,如何应对“不易对付”的病人,如何运用微笑、目光接触、肢体语言来表达情绪等。
调查显示,目前医疗纠纷的诱因80%以上不是医疗技术的问题,而是服务质量甚至职业道德问题,其中,医生缺乏与患者沟通,责任心减退、职业倦怠与冷漠;患者对诊疗效果期望值过高、对医生缺乏信任等等都是造成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医生学法,患者学医”就是目前医患不信任的现状体现。
医患矛盾大戾气化解难
医生与患者本来是同一道战壕中的战友,他们共同的敌人是疾病。然而如今,他们却变成了彼此的敌人。
“八毛门”、“录音门”……正当接连发生的医患事件让医患关系日益蒙上阴影之际,日前发生在潮州的一起更为恶劣的“病人砍杀医生”事件,让医患矛盾这个话题显得格外沉重。
如今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了?病人到底还能不能信任医生?医患关系如果日趋恶劣会带来什么后果?
恶果:医患交恶最终受害是患者
“医患关系再这样发展下去,最终受害的还是患者。”陈安薇说,现在已经有很多医生因为怕被患者告、被患者打,甚至被患者杀害而不敢做任何需要冒险的手术和治疗,使得一些本来可以“搏一搏”的病例,得不到应有的治疗,有的病人甚至被医院拒之门外。而医生们为了保护自己,谁都不敢给患者的病情“妄下结论”,这就意味着患者要做更多的检查来证实医生的诊断,从而使得医疗负担更加沉重。
重建信任
信任,在医患关系中是一种依赖互动的循环:如果互相信任,会形成良性循环,如果互不信任、互相猜忌,只会形成恶性循环。后者在当下表现得尤其明显。
当下的社会流行怀疑,甚至发展到了“怀疑一切”的程度。我觉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些时候,对有些人,我们是必须毫无保留地去信任他们的。患者对于医生,就是如此。无论如何,当我们以患者的身份走进医院的时候,只能选择信任他们。在信息不对称、专业不对称下,除了信任之外,别无选择,因为你是患者,是需要医生救助的人,因为自己对专业和病情一无所知,只能把自己的生命、身体和安危托付给医生。
作为患者,我们会为自己的不信任找到很多理由,比如担心医院乱收费,担心粗心的医生会下错诊断,担心缺德的医生会坑自己。现实中确实有这样的情况,但这些个案不能成为我们的借口,不能先入为主地把眼前替自己看病的医生,也想象成会坑害病人的恶魔。这时候,只能丢掉这种偏见,在良善的沟通中选择信任。信任,在医患关系中是一种依赖互动的循环:如果互相信任,会形成良性循环,如果互不信任、互相猜忌,只会形成恶性循环。后者在当下表现得尤其明显。
针对这种不信任,很多人开出了“第三方鉴定和调解机构”的药方——且不说很难找到真正的“第三方”,即使找到了,最后还得需要人去相信。陷于偏见之中而不信医生的人,也很难会理性地信任所谓的“第三方”。
出路:先开“关怀处方”再谈治病
宋儒亮直言,要改善医患关系,**必须有所作为。例如积极推进医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医院“以药养医”等问题,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同时,如果医生能把‘和病人好好沟通’当成自己必须做的义务,很多医患矛盾是可以避免的。”
从事人际沟通技巧培训工作的高级培训师**说,中国医生的理念必须改变,要先给病人开“关怀处方”,再来谈治病。他说,每个医生不妨牢记美国医生特鲁多墓志铭上的那段道出医学和医生角色本质的箴言:“有时去治愈,经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市民曾梅表示:“我们不懂医学常识,遇到问题就想问医生,弄个明白。”但是医生可能觉得医学问题跟患者讲不清楚,如同“鸡同鸭讲”,或者是没有时间说,结果导致患者感觉自己被蒙在鼓里,不受尊重,因而更加愤怒。曾梅建议医院能设立专门的岗位,邀请心理学专业的人士来向患者进行解释,化解患者“心结”。
市医管局表示,医患沟通的不足和不畅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最直接原因之一。因此,为重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市医院管理局决定从医院文化入手,首先提高医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据透露,今后,市属医院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将建立长效机制,按医师定期考核周期每2年滚动培训一次,医生参加培训情况和考核结果将作为医德考评的重要内容纳入医院绩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