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中,病原学检测一直为临床关注的重点,既往数据显示,30%-60%的患者病原学检测未得到满意结果,致病菌检测不清成为临床肺炎漏诊的主要原因。近些年来,随着病原学检测技术不断提高,如PCR、抗原抗体检测、基因芯片技术等。2007年Almirall等学者在美国呼吸医学杂志上发表他们的研究结果,尿抗原检测(PnAG)初筛CAP患者的敏感率达41%。不仅国外进行了相关研究,2009年我国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呼吸科学者收集患者的痰及尿液样本,尿肺链抗原检测(PnAG)敏感率高达49.32%。
2012年9月10日《瑞士医学周刊》刊载最新研究,关于尿液肺链抗原检测对抗生素处方影响,令人意外的是,Piso RJ学者认为尿液肺链抗原试验(PnAG)对医生处方抗生素的影响甚小。在他的研究中,入组188例疑似CAP患者,按照欧洲呼吸学会(ESCMID)诊断标准进行临床结果判读,同时,临床应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联合大环内酯类进行一线抗菌治疗。对于2007-2008年就诊患者均进行PnAG病原学检测诊断(研究组),2008-2009年患者不进行PnAG病原学检测(对照组),汇总后进行比较。
在两组患者基线特点基本一致前提下,比较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变化情况。在得到确切病原学检测结果后,两组患者最常用的抗菌药物均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52%VS72%,研究组VS对照组,P<0.001),三代头孢是常用的二线用药(15%VS 8%,P=0.04)。本研究中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使用较少(初始经验性治疗时:1% VS 0%,P=NS;病原学检测后:4% VS 1%,P=NS),以避免引起更多耐药的发生。
总体上看,54%的患者在病原学检测后变更了治疗方案(P=0.12),多数情况下,抗菌谱变窄是抗菌药物选择的趋势,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7%和50%(P=NS),主要是减少了大环内酯类的应用(40%VS37%,P=0.53)。而拓展抗菌谱的治疗主要发生在研究组(15% VS 4%,P=0.002),并且在对照组初始选择三代头孢后经常换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结果显示PnAG病原学检测未能节约患者治疗成本,同时也不能为降阶梯(定向窄谱)抗菌治疗提供证据支持。因此,作者认为患者在痰培养或血培养结果不明或阴性情况下,不建议进一步行PnAG病原学检测。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龄孕妇队伍逐渐庞大。顺应时代需求, 生育治疗技术也在不断...[详细]
床旁检测是包括急救医学和重症医学在内的急诊医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快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