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对疫病的认识与防止已有几千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疫病又称作瘟疫,按五行可分为五类,《素问·刺法论》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的论述。根据疫病的发生发展和病邪特点,疫病主要有瘟疫和寒疫之分。
历史上随着疫病理论由伤寒向温病的演变,以及现代医学对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认识,瘟疫理论渐臻完善,而寒疫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随着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以及流感病毒的变异,深入研究寒疫的辨证论治十分必要。
本文结合寒疫的特点及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特征进行阐述,探讨甲型H1N1流感属寒疫的理法方药,以期拓宽中医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伤寒与寒疫
早在《内经》中对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病进行了论述,并根据病因为其命名,《素问·热论》提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至东汉时期“伤寒”不仅指感受寒邪引发的疾病,而是外感病的总称。《难经》中“伤寒有五”的论述,给予“伤寒”更广泛含义,《伤寒论》建立外感热病辨证论治体系,创六经辨证一直有效地指导着治疗外感疾病的临床实践。
寒疫理论是随着伤寒理论的发展以及对外感疫病认识的不断深化而逐渐形成的。对寒疫的认识最初从对伤寒疾病的认识开始。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有“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可以说张氏家族所患伤寒非普通外感伤寒,很可能是寒性疫病。晋代王叔和《伤寒例》指出“从春分以后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明确提出寒疫的非其时有其气的发病特征。宋代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时行寒疫论》中提出治疗寒疫的方剂圣散子方,主要由三类药组成:麻黄、防风、细辛等辛温解表;藿香、石菖蒲、白术等和中化湿;附子、良姜、肉豆蔻等温中散寒。至清代,寒疫成为一类瘟疫疾病的概称。叶霖《难经正义·五十八难》明确提出寒疫与伤寒的区别在于其具有传染性,“寒疫初病……与伤寒异处,惟传染耳。”凌德《温热类编·卷六》认为寒疫并非伤寒,治寒疫不宜用治伤寒之法,“风温、湿温、温病、寒疫等症,皆类伤寒耳。病热虽同,所因各异,不可概以伤寒法治之。”
综上所述,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化,医家对寒疫的认识也由感受非时之寒而致的地域性外感寒邪之病,发展为感受具有寒邪性质的疫疠之气引起的流行性传染性的疾病。
寒疫病因
寒疫是由戾气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刘松峰《说疫·卷二》中强调寒疫是由疠气引起的传染病“二曰寒疫……众人所患皆同者,皆以疠气行乎其间。”吴鞠通《温病条辨·寒疫论》论述其传染性“世多言寒疫者……时行则里巷之中,病俱相类。”
天时偏寒以及非时之暴寒是寒疫发生的外在条件。天时偏寒则有助于某些寒性戾气的滋生而致寒疫的发生,正如张三锡《医学六要·运气略》中指出“湿令大行,脾土受伤,民多寒疫。”而非时之暴寒不但有助寒性戾气的衍生,而且易削弱人体之正气导致寒疫的流行和暴发。
随着前列腺癌发病率的逐年上升,精准诊断与分层治疗成为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多...[详细]
综合治疗的必要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疗需要多模式、多学科的综合治疗策略。结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