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市在传统的结核病防止模式下不断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疾控中心全面实行归口管理,定点医院承担集中诊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立卫生院)落实患者全程管理”的新型医防合作模式。经过7年的探索,该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认可和推广。
3月24日是第17个“世界防止结核病日”,结核病再次进入公众视野。结核病又叫痨病。曾经,人们谈痨色变;如今,尽管现代医学已经得到了极大发展,但人们依然对它畏惧三分。
为了挽救更多结核病患者的生命,守护全市人民健康,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在结核病防止上建立了独特的“成都模式”。该模式为国家推动“三位一体”防止结核病新模式奠定了实践基础。最值得该中心自豪的是,“成都模式”得以在全国推广。
“成都模式”,是如何从全国各地结核病防止工作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新防止模式范本的?对此,本报记者进行了深入了解。
解读
从2004年到现在,“成都模式”已经覆盖了全市9区10县(市)。2010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市的结核病发现率高达80%,达到国际公认的最高值。在强有力的防止措施下,我市10年间减少1.4万结核病人死亡,避免了17.8万健康人感染结核菌,有效遏制了成都市结核病疫情增长的势头。
防、治结合 “成都模式”开先河
提及“成都模式”,不得不追溯到12年前。
市结核病控制项目办副主任、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副院长田明说,我市在进入2000年后编制了结核病的10年防止规划,“那时结核病的发现率较低,到2004年发现率也只有33%,对公众的危害可想而知。”发现率较低的原因,是“防”和“治”较为脱节。不过,田明说,在主城区确实没有什么问题,患者集中在市结核病防止院诊断治疗,他们是防止一体的机构。而在县级疾控部门,由于他们缺乏专业的治疗人员以及相应的辅助诊断设备和基本抢救设施,因此只能为结核病患者提供国家免费药物,而很难帮助他们得到有效治疗。
田明介绍,为了尽快提高结核病诊治能力和服务的提升,市项目办从2004年起,开始探索性地在疾控中心接诊条件欠缺或接诊能力有限的两个县,考察、选择呼吸内科能力较强的综合医院作为结核病门诊定点医院开展诊疗工作。
而这,就是后来逐渐成熟的“成都模式”的开始。田明表示,“这种全新的防止模式,就是将基层医院或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县级疾控中心作为结核病专业治疗机构,使防和治有机统一起来,改变了全国通行的疾控中心防止一体的模式。”
各司其职 织就安全防痨网
田明说,为了促使各定点医院切实落实结防工作,“当地卫生局将病人发现任务分解到各定点医院,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并与工作经费挂钩。”为了让相关人员各司其职,各医疗机构都有明确的职责:
定点医院设立结核病专科门诊,确定专科门诊医生、放射、检验、防保科医生的工作职责和内容;其他医疗机构发现结核病可疑患者向定点医院转诊。
疾控中心则主要负责协助定点医院制定医院内部的登记、报告、转诊、接诊程序,对定点医院的医生进行定期培训和技术指导,组织非定点医院发现的可疑结核病人转诊到定点医院专科门诊就诊。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立卫生院)责任主要是完成结核病防止发现和管理任务,在疾控中心指导下对已诊断的非住院结核病人及时建档并定期访视,督导其进行规范化治疗,并完善管理记录。
田明说,“通过三者有机结合、实现无缝连接,形成一张严密而安全的防痨网,既保证了患者可以最快得到安全、有效治疗,又可以保证市民的每一次呼吸都是轻松的、健康的。”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亚药理学会和英国药理学会主办的澳-英联合药理...[详细]
2月28日,GW制药宣布美国FDA授予该公司用于治疗儿童Lennox-Ga...[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