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已经被玩儿坏了。这句话其实也适用于医生——行医不只是治病,也有诗和远方。这里的诗,就是常常被我们忽略的人文关怀;远方,不是可以直接判断的病症,是病人复杂的思想、情绪,还有与医生所得不相干的付出。有时“诗和远方”甚至胜于“药和医术”.
近日,浙江省新华医院医生写信挽留91岁拒绝治疗的病重老人,整整三页纸,感动众多网友。这是一封平平常常的信,是医患之间的小插曲,为何赢得一片赞美?因为身体器官上的病易医,心理精神上的病难治。写信的楼新江医生说:“外科医生仅仅有高超的技术远远不够,学会走入病人的心灵,这很重要,但不易做到!”
老人受到鼓舞,说道:“我看到信了,这才知道孩子们这么挂念我。”他表示一定好好治疗,为了医生,也为了孩子。老人也接受了老伴儿去世的消息,说会好好活下去。
这已经不止是治病那么简单了。楼医生给老人写信,这不是他的职业范畴,对方算不上是他的重要病号,再说也不是什么直接关系。可是他想到老人耳朵聋了,眼睛花了,就一笔一划,把字写得很大,鼓励老人接受治疗,站在子女角度传递对老人生活的希望,还有对生命质量的探讨。一番神交,老人心境大变。
近日我网站也报道了湖北武汉市中心医院南京院区肝胆胰外科主任蔡常春的故事。从医20年来,即使再忙他也会抽时间给患者和家属上“术前课”,形象直观的PPT内容,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让从没学过医的人一听就明白。在市中心医院工作的这3年时间里,他已经为患者做了百部PPT,有时候一讲就是一两个小时,在术前为不少患者打开了心结。一位患者家属直言:“他讲解了近两个小时PPT连我这个83岁的外行人都听得懂。”
正如蔡医生所说,医生不光要治病,还应该治心,有时候一席话就可以让患者及其家属放下包袱,解除心中的忧虑。
楼新江的书信是难得的“语言处方”,同时是一名良医的“行为处方”、“情绪处方”、“心理处方”和“价值处方”.我们都知道医生工作繁忙、压力大,但其实一个眼神、一声安慰、一点回应、一丝温情,就可以化开病人的心结,点燃病人和家属的希望。
医学是人学,具有特殊的属性:世俗的生活可以躲避崇高,远离人文,医学不可以。人类生命的价值不允许医学抛弃责任、混迹于喧嚣的市场。医疗质量的根本在于医务人员的素质,医务人员的素质根本则在于人文素质。我们呼唤人性化医学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