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医视角 > 人才激励机制改革:出新药比出论文更值

人才激励机制改革:出新药比出论文更值

2016-01-21 20:04 阅读:1210 来源:环球医学 责任编辑:谢嘉
[导读] 在现行职称评价体系下,论文产出远比成果转化要有价值,科研人员的研究重心自然倾向于发表关于新药研制的论文,而对于将新药转化投放市场则鲜有人问津。成果发明人最多能拿到收入的一半、学校给外派到企业的教师留好编制、职务发明作价入股,上海的高校与研究

    在现行职称评价体系下,论文产出远比成果转化要有价值,科研人员的研究重心自然倾向于发表关于新药研制的论文,而对于将新药转化投放市场则鲜有人问津。“成果发明人最多能拿到收入的一半、学校给外派到企业的教师留好编制、职务发明作价入股”,上海的高校与研究所正在通过一系列政策,打破唯论文的评价机制,为科技成果松绑。

    2015年,上海药物所这个已有84年历史的新药创制“国家队”,获得5个新药的临床批件,10个新药处于临床阶段,1个新药正在乌兹别克斯坦注册,转化科技成果15项,合同总额达8亿元。这无疑让很多科研院所羡慕不已。

    研发新药,人才是关键。但上海药物所副所长李佳坦言,此前,研究人员不得已将研发完成的专利或技术转让出去,影响了新药研发成果价值的最大化。

    困境是如何突破的?药物所“出新药”比“出论文”更值的改革,积极筹建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是关键。

    2015年,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大幕拉开。在药审改革中,实现了持有人和生产企业相分离的制度,药审批文从此可以批给科研人员和研发单位,这样不仅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投入到新药研发,还能减少重复建设,让越来越多的研发成果从此能更好地在上海生根。

    但李佳认为,在创新活力上,上海仍有很大的挖掘空间。有了国家机制政策的辅助,上海还缺乏向全市中小药企辐射服务的全链条,以及能提供高水平专业化服务的综合型技术平台。

    2015年,作为“三权”改革试点的全国首批20家中央事业单位之一,上海药物所试点实施“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受益管理”改革,筹建中科院药物创新研究院。

    副所长叶阳说,过去无论内部还是外部评价,都以“出论文”为导向,不利于“出新药”.于是,药物所了打破以发表SCI论文为唯一标准的传统评价机制,围绕“出新药”核心目标,将临床批件、新药证书与岗位聘用挂钩,获得临床批件的团队可获高级职称评审名额的奖励,获得新药证书更可奖励两个正高级、4个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名额。

    “药物所的基础研究,不纯粹是好奇心驱动,科研人员也可以自由探索,但需要围绕研发好药的总目标。”李佳透露,所内集中新药研发优势资源向“出新药”倾斜。

    目前已按照每年5000万元体量,连续5年推进新药研发,采用“以疾病为中心、以领域首席科学家领衔、多学科协同”的大团队合作模式。同时,他们打破课题组长“只进不出”惯例,通过定期考核建立课题组长退出机制,并以优厚待遇面向全球公开选拔人才,去年共7名可胜任课题组长的科学家加盟。

    结果表明,变化是值得的。去年全所遴选自主部署项目51项,形成“发现一批、开发一批、储备一批、转化一批”的新药研发良性态势。自2000年起,药物所确定了马来酸蒿**胺作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1.1类候选新药,十余年的研究证实其能够抑制自身免疫异常反应,恢复机体的免疫平衡。

    2015年6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原创候选新药“马来酸蒿**胺”,正式拿到临床批件。药物所还与企业合作新药。代号为“971”的抗早老性痴呆候选新药已进入Ⅲ期临床,具有良好成药前景,有望告别全球抗老年痴呆类药物市场连续14年无新药可用的现状。此外还有近10个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候选新药进入临床研究。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拥有众多的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的能力和水平绝对领先,但是科研创新的能力尚且不足。如果国家及各部门能给科研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他们将能发挥出更大的潜力。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