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Durkheim)认为,任何由死者本人完成并知晓结果的行为(积极/消极)引起直接或间接死亡,即为**(未死亡者为**未遂)。服毒、自缢、吸烟、酗酒乃至忘我工作,只要行为者自知该行为会伤及生命,即可列入**范围。
尽管医学技术的发达已可探究死因,但**现象仍然成谜,其产生受社会价值观、政治、经济、环境、文化信念、人际交往、社会地位、压力、个体资源及生物心理状况等诸多因素影响,难以辨清其决定性因素。目前,**已排入人类前10位死因,在很多国家中,**甚至是某些年龄组第1位的死因,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现状
在1987年以前,我国的**死亡包含在意外死亡中,未***统计。自1987年后,我国开始向WHO提供**死亡数据,国内学者也开始对**状况进行研究。
**人群特征
在我国**者中,女性占49%;死亡时平均年龄为46.5岁;死于服用农药或鼠药者占58%(62%接受医疗抢救但失败);居住于农村者占79%;未接受过教育者占28%;亲属、家人及朋友等有过**行为者占47%;伴精神障碍者占63%,就诊于精神科者占9%;有**未遂史者占27%。
危险因素
**的***危险因素包括(重要性从高到低排列) ① 死前2周的抑郁程度;② 有**未遂史;③ 因负性生活事件死亡时的急性应激程度;④ 死前1个月内生命质量差;⑤ 死前2周内发生急性人际冲突;⑥ 死前1年内因负性生活事件产生慢性心理压力;⑦ 朋友或亲属有过**行为;⑧ 农民、家庭妇女、退休及失业者;⑨ 死前1个月内社交行为减少。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亚药理学会和英国药理学会主办的澳-英联合药理...[详细]
2月28日,GW制药宣布美国FDA授予该公司用于治疗儿童Lennox-Ga...[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