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医药资讯 > 被全球忽视的美洲锥虫病

被全球忽视的美洲锥虫病

2012-06-20 09:27 阅读:4041 来源:健康报 责任编辑:申琼鹤
[导读] 近来,多家媒体报道了新型艾滋病威胁美洲的消息,称目前美洲大陆已有约800万人感染此病,其中,美国感染人数已达到30万。这条信息引发公众不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昨天就此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对该病进行了详细解释。专家说,我国尚无当地感染病例报道

    近来,多家媒体报道了“新型艾滋病”威胁美洲的消息,称目前美洲大陆已有约800万人感染此病,其中,美国感染人数已达到30万。这条信息引发公众不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昨天就此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对该病进行了详细解释。专家说,我国尚无当地感染病例报道,目前仍为非流行区。

    疫情正在向世界各地扩散

    传播方式与艾滋病明显不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周晓农教授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称,上述报道源自美国Peter Hotez教授近期发表在《科学公共图书馆》杂志“被忽视的热带病专刊”上的述评文章,文中称美洲锥虫病是被全球忽视的一种热带寄生虫病,呼吁全球加强防控。为引起对该病的重视,作者将该病与艾滋病进行了对比,提出其与艾滋病有很多相似之处。实际上,美洲锥虫病在病原、治疗手段、传播方式等方面均与艾滋病明显不同。

    据周晓农介绍,美洲锥虫病又称恰加斯病,是由克氏锥虫引起的一种热带寄生虫病。其主要流行于中美洲和南美洲18个国家,从美国南部至阿根廷南部范围,以巴西、阿根廷、智利、玻利维亚、委内瑞拉等国为主要流行区。该病在临床上可引起心脏、消化道及外周神经系统改变,病死率较高,已成为拉丁美洲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虽然该病多发生于美洲局部地区,但由于近年全球经济一体化,人口流动频率增加等原因,目前这一疾病正在向世界各地扩散,如欧洲、澳大利亚、日本等地区,需要引起全球高度警惕。

    对比艾滋病和美洲锥虫病的区别,周晓农说,在传染途径方面,艾滋病由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不需要媒介,譬如昆虫。而美洲锥虫病主要是通过锥蝽(俗称“臭虫”)向人传播。在病原和致病机理方面,艾滋病的病原是病毒,病理是患者的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而致死;而美洲锥虫病的病原锥虫是一种“原虫”,其致病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明了,已掌握的致病机理主要是,病原入侵后引发自身抗体而影响心脏、肠道等脏器。在治疗方面,艾滋病发病后如果不治疗,其死亡率几乎为100%;但美洲锥虫病并非都有病症,且可以治愈。

    我国尚为非流行区

    但有类似传播媒介


    周晓农说,感染有克氏锥虫的患者是美洲锥虫病主要传染源,另外,犬、猫、南美犰狳、蝙蝠、雪貂、狐狸、负鼠、食蚁兽、松鼠和猴等均可作为该病的储存宿主。他指出,美洲锥虫病的传播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患者或储存宿主→锥蝽→人的方式传播;另一个是通过输血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或在器官移植及实验室意外等情况下发生传播。目前报道的至少有40余种吸血锥蝽可能造成该病传播。

    周晓农指出,该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为媒介传播,其传播媒介为半翅目的锥蝽。当锥蝽从该病患者或储存宿主吸入含有锥鞭毛体的血液后数小时,锥鞭毛体在肠内转变为无鞭毛体,并以二分裂法大量繁殖,而后再转变为球鞭毛体进入中肠,发育为上鞭毛体。上鞭毛体以二分裂法增殖,发育为大型上鞭毛体。约在吸血后第三天、第四天,上鞭毛体出现于直肠,并附着于上皮细胞上。第五天后,上鞭毛体变圆,发育为循环后期锥鞭毛体。当染虫锥蝽再次吸血时,鞭毛体随锥蝽粪便排于被叮咬者的皮肤上。粪滴中的鞭毛体可通过3种途径侵入人体:通过叮咬的伤口,通过附近皮肤的轻微擦伤,或经手指携带至眼、口、鼻部侵入黏膜。

    周晓农说,我国尚无当地感染的病例报道,目前仍为非流行区,但有相类似的锥蝽媒介存在,已记录的锥猎蝽亚科有2种,只是尚没有传播人畜疾病的报道。红带锥蝽在我国南方常见,国外曾有报道红带锥蝽体内查见天然感染的克氏锥虫。

    美洲锥虫病可防可治

    主要预防手段有三种


    周晓农告诉记者,良好的居住条件基本上就可以对该病起到预防控制作用。目前该病的主要预防手段有3种,其一,改善居住条件和房屋结构,如在建筑物的墙面涂敷石灰等涂料,修复和更换屋顶等,或室内喷洒杀虫剂,可防止锥蝽在室内滋生和栖息。其二,尽可能消灭动物储存宿主。旅游者应避免在简陋居所睡眠,可使用蚊帐或杀虫剂。其三,为避免输血传播,血库应进行血液的克氏锥虫血清学检查,亦可在输血前24小时于血液内加入14000的龙胆紫以杀灭锥虫。另外,对献血者、器官提供者及孕妇应及时进行血清学检查。

    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包括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在急性期,应及早进行抗锥虫治疗,以缩短临床病程,并降低急性期死亡率。用于治疗的药品主要有苯硝唑或硝呋莫司。

    相关阅读:美洲爆发“新型艾滋病”

    美洲锥虫病介绍

    近期,媒体广泛报道了美国Peter Hotez教授发表在《科学公共图书馆》杂志“被忽视的热带病专刊”上的述评文章。该专家在文中称美洲锥虫病是被全球忽视的一种热带寄生虫病,呼吁全球关注,加强对该病的防控。为了引起社会对该病的重视,作者将该病种与艾滋病进行了对比,提出其与艾滋病有很多相似之处,引起了公众的不安。实际上,美洲锥虫病从病原、治疗手段、传播方式等方面与艾滋病明显不同。为此,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对美洲锥虫病进行了详细解释。

    美洲锥虫病又称查加斯病,是由克氏锥虫引起的一种热带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中美洲和南美洲18个国家,从美国南部至阿根廷南部范围,巴西、阿根廷、智利、玻利维亚、委内瑞拉等国为主要流行区。临床上可引起心脏、消化道及外周神经系统改变,病死率较高,已成为拉丁美洲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虽然本病多发生于美洲局部地区,但由于近年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人口流动频率增加,使这一疾病向世界各地扩散,如欧洲、澳大利亚、日本等地区。

    本病的传播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患者或储存宿主→锥蝽(俗称“臭虫”)→人的方式传播;另一是通过输血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或在器官移植及实验室意外等情况下发生传播。目前报道的至少有40余种吸血锥蝽可能造成本病传播。

    我国尚无当地感染的病例报道,目前仍为非流行区。但有相类似的锥蝽媒介存在,已记录的锥猎蝽亚科有两种,但尚无传播人畜疾病的报道。红带锥蝽在我国南方常见,国外曾有报道红带锥蝽体内查见天然感染的克氏锥虫。

    该病的主要预防手段是:1.改善居住条件和房屋结构,如在建筑物的墙面涂敷石灰等涂料,修复和更换屋顶等,或室内喷洒杀虫剂,可防止锥蝽在室内孳生和栖息;2.尽可能消灭动物储存宿主。旅游者应避免在简陋居所睡眠,可使用蚊帐或杀虫剂;3.为避免输血传播,血库应进行血液的克氏锥虫血清学检查,亦可在输血前24小时于血液内加入1:4000的龙胆紫以杀灭锥虫。另外对献血者、器官提供者及孕妇应及时行血清学检查。

    急性期应及早进行抗锥虫治疗,用于治疗的药品主要有苯硝唑或硝呋莫司。

    美洲锥虫病的基本知识

    一、病原学

    克氏锥虫属肉足鞭毛门,鞭毛亚门,动鞭毛纲,动基体目,锥虫属。克氏锥虫在它的生活史中,因寄生环境不同而有三种不同形态,即无鞭毛体、上鞭毛体和锥鞭毛体

    ①无鞭毛体:存在于人体或哺乳动物的细胞内,球形或卵圆形,大小约2.4~6.5μm,具核和动基体,无鞭毛或有很短鞭毛,可形成假囊。

    ②上鞭毛体:存在于传播媒介锥蝽的消化道内,纺锤形,长约20~40μm,动基体在核的前方游离鞭毛自核的前方发出。上述两种类型均可进行二分裂繁殖。

    ③锥鞭毛体:存在于血液或锥蝽的后肠内(循环后期锥鞭毛体),外形弯曲如新月状,长宽11.7~30.4μm×0.7~5.9μm,游离鞭毛自核的后方发出。侵入宿主细胞或吸血时进入锥蝽消化道。本期虫体不进行增殖。

    克氏锥虫分为两型,即克氏锥虫Ⅰ型和克氏锥虫Ⅱ型。尽管两型锥虫均使人致病,但克氏锥虫Ⅰ型主要感染有袋类动物,参与野外传播循环;克氏锥虫Ⅱ型参与家庭传播循环。克氏锥虫Ⅱ型又分为Ⅱa,Ⅱb,Ⅱc,Ⅱd,Ⅱe五个亚型,其中Ⅱe中的CL Brener亚群已完成基因组测序。其含有60372297个碱基,其中G+C占51%,单倍体基因组约含12000个基因。

    二、致病机理

    该病的传播媒介为半翅目的锥蝽(俗名臭虫),当锥蝽自本病患者或储存宿主吸入含有锥鞭毛体的血液后数小时,锥鞭毛体在肠内转变为无鞭毛体,并以二分裂法大量繁殖,而后再转变为球鞭毛体进入中肠,发育为上鞭毛体。上鞭毛体以二分裂法增殖,发育为大型上鞭毛体。约在吸血后第3、4天,上鞭毛体出现于直肠,并附着于上皮细胞上。第5天后,上鞭毛体变圆,发育为循环后期锥鞭毛体。当染虫锥蝽再次吸血时,鞭毛体随锥蝽粪便排于被叮咬者的皮肤上。粪滴中的鞭毛体可通过三种途径侵入人体:通过叮咬的伤口,通过附近皮肤的轻微擦伤,或经手指携带至眼、口、鼻部侵入粘膜。

    三、流行病学

    感染有克氏锥虫的患者是本病主要传染源,另外犬、猫、南美犰狳、蝙蝠、雪貂、狐狸、负鼠、食蚁兽、松鼠和猴等均可作为本病的储存宿主。本病主要通过患者或储存宿主→锥蝽→人的方式传播。另外,本病也可通过输血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或在器官移植及实验室意外等情况下发生传播,还可通过摄入锥蝽粪便污染的食物传播。输血传播时感染率随输污染血制品次数增加,单次输血感染率不超过25%。母婴传播可在妊娠期任何时期发生,母体存在寄生虫血症是母婴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

    至少40余种吸血锥蝽可能造成本病传播,隶属猎蝽科、锥猎蝽亚科,包括15-17个属130余种(属的分类根据分类依据而不同)。锥猎蝽亚科栖居于哺乳动物巢穴和人的居室附近,吸血为食,该亚科中的一些种类在热带美洲成为传播美洲锥虫病,主要包括分布于中南美洲的大锥蝽、骚扰蝽、长红锥蝽等。

    在中国,该亚科已记录2种,尚无传播人畜疾病的报道。红带锥蝽在中国华南常见,叮人可致剧痛及过敏反应,有的国家曾报道其体内查见天然感染的克氏锥虫,或认为南亚的红带锥蝽能传播黑热病。

    四、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不明,可能在一周以上,临床表现分为:

    1.急性期  此虫侵入部位可形成红斑和硬结,称为恰加斯结节,一般可持续存在数周。若侵入部位在结膜,则可见单侧眼睑肿胀,肿胀系组织中粘液样物沉积所致,故为非凹陷性,同时可见同侧睑结膜炎与耳前淋巴结炎,称为罗曼尼亚征,是本病早期的特征性表现。其他急性症状还包括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痛,嗜睡,腹泻,水肿,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呼吸紊乱,发绀,昏迷等。

    2.隐匿期  绝大多数急性期症状和体征在数周至数月时间内自发的逐渐消退。此期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显微镜检查外周血涂片亦难以发现克氏锥虫,但特异性抗体存在。50~70%患者停留于此期,持续终身,不再发病。在免疫抑制如AIDS患者中,外周血中可找到克氏锥虫。

    3.慢性期  约1/3患者经历隐匿期后逐渐进入慢性期,常发生于感染后10~20年。其中约94.5%患者可累及心脏,称为恰加斯心脏病。表现为心悸,眩晕,心前区不适,甚至晕厥等,多由心律不齐,包括室外早搏、心动过速、传导阻滞等所致。查体可见不规则脉,心音遥远,偶可及奔马律。而后可逐渐发展至心肌肥大或心力衰竭(多为右心衰)。可见心脏增大,伴见充血性肝肿大和外周性水肿。部分患者可见食管和结肠扩张,继而形成巨食管和巨结肠。其中尤以巨食管多见,表现为吞咽苦难,胸痛及食管反流症状等;而巨结肠患者可见腹痛和长期便秘。恰加斯心脏病、巨食管、巨结肠可见于同一患者。此外,少数患者还伴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末梢损伤。

    4. 并发症

    急性期可伴有心肌炎、脑膜脑炎等,多发于低龄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可导致猝死。慢性期见恰加斯心脏病者可有附壁血栓形成,继发肺、脑等器官栓塞;巨食管患者可有继发性肺炎,唾液腺肥大和食管癌等;巨结肠患者可伴肠扭转、肠梗阻和肠穿孔等。

    五、治疗


    1、病原治疗  急性期进行抗锥虫治疗,可降低锥虫血症,缩短临床病程并降低急性期死亡率。急性期患者应及早进行抗锥虫治疗。有效药物为硝呋莫司,成人8~10mg/kg/d,分四次口服;1~10岁儿童,15~20mg/kg/d,分四次口服;11~16岁儿童12.5~15mg/kg/d,分四次口服,疗程为3~4个月。或苯硝唑5~7mg/kg/d,疗程为2个月。长期服用两药有较强副作用,包括皮疹,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等及神经系统症状,如失眠定向力障碍、感觉异常、多发性神经炎等。停药后不良反应可逐渐消失。而隐匿期及慢性期是否该行抗锥虫治疗,至今仍存在较大争论,部分实验表明抗锥虫治疗可改善预后。

    2、对症治疗  频发室早的患者可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完全心脏传导阻滞可安置心脏起搏器,病情严重者可行心脏移植;巨食管早期可行气囊扩张术,病情较重患者可行肌切除术;巨结肠早期可使用缓泻药或灌肠,病情严重者可行结肠部分切除术。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