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第一个夜班,我们和往常一样在楼下忙忙碌碌。突然电话响起:“范范姐,二楼有点事情,麻烦你上来。”说实话我很怕二楼这样的电话,二楼这样的电话响起,往往就意味着二楼有问题发生。
怕归怕,我还是跟伙伴们简单交代后就上了2楼,治疗室门口是一个30岁左右的妈妈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妈妈在治疗室门口情绪激动,不依不饶的讲输的药不对,说是给她孩子少输注了一瓶药。我安抚妈妈后,跟当班的小白了解情况,原来这个患儿是下午的时候来输液的,小白接班的时候已经输液到最后一瓶了,接班后一切顺利,孩子输液完毕后小白就给孩子拔针了,拔针后过了一会家属就过来说今天少输了一瓶药,小白反复解释家属依然不依不饶。
我查看病历这个孩子应该输注的液体一共是6瓶,我们科室为了防止液体瓶数出错,一直采用分子式表示,比如患儿输注6瓶液体,我们就会按照1/6、2/6、3/6直到6/6的顺序输注,我们会在每个液体瓶上标注顺序,接药、加药、换瓶的时候我们分别都会有执行人在液体瓶上标注时间和签名。小白也已经从盛放废液体瓶的箱子里找出了孩子的液体瓶,从2/6到6/6都有。因为每天下午保洁师傅都会不定时的清理液体空瓶,所以1/6没有找倒也是正常的。我跟家属解释,我们每道程序都会有好几个人核对,尤其是第一瓶,漏输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请相信我们。家属不依不饶,坚持说今天就是给她孩子少输一瓶,而且一定要我们找领导来。输液室里人来人往,家属的高声责难已经引起了很多人驻足围观。
小白通知了我们分管输液工作的于老师,跟白天当班的伙伴再次确认,我联系保洁公司,要到了下午当班的保洁师傅电话,电话里师傅说自己下午收过两次空液体瓶,空液体瓶已经被拉走,送到了中转站。
很快于老师来了,当天下午值班的伙伴也来了,于老师决定带着家属和下午值班的伙伴去中转站查找。一个多小时后于老师回来了,说患儿的1/6空瓶已经找到,也已经把家属和患儿送回了家。
我问起找到1/6瓶时家属的反应,于老师说事情还挺顺利的,保洁师傅也赶去帮着找,找了大半个小时就找到了,家属看到找到的空瓶,来了一句:那可能是我记错了。不和你说了,我得赶紧回家,孩子爹今晚夜班,孩子自己在家。
看着于老师消失在寒冷冬夜里的背影,心中感慨万千。报道灾难的时候说我们是白衣天使,报道袭医事件的时候说我们是披着白皮的狼。其实我们既不是妖魔更不是**,我们就是护士,一群普普通通但是真诚善良、有血有肉的人,我们也为人儿女,也为人父母,我们也有兄弟姐妹们,看着那些被病痛折磨的老人、孩子,我们也希望尽自己所能,为他们减轻病痛,让他们早日康复。我们用自己的所学和劳动换取生活的温饱,我们既不需要讴歌,更不需要赞扬,我们想要的其实很少很少,无非就是一份理解和一份信任。虽然季节有四季,但我们觉得比寒冬更冷的是人心,比春天更暖的是您信任理解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