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医视角 > 专访中科院国际科技合作奖得主Jan-Christer Janson 教授:我非常

专访中科院国际科技合作奖得主Jan-Christer Janson 教授:我非常

2015-03-20 21:00 阅读:4028 来源:生物谷 作者:学**涯 责任编辑:学海无涯
[导读] 2014年度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于2015年1月底揭晓,该奖项获得者之一、国际著名蛋白纯化科学家Jan-Christer Janson教授日前接受了生物谷的采访。Jan-Christer Janson教授是瑞典Uppsala大学生物医药中心物理和分析化学系退休教授,曾任Pharmacia Biotech(

    2014年度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于2015年1月底揭晓,该奖项获得者之一、国际著名蛋白纯化科学家Jan-Christer Janson教授日前接受了本网站的采访。Jan-Christer Janson教授是瑞典Uppsala大学生物医药中心物理和分析化学系退休教授,曾任Pharmacia Biotech(现GE医疗集团生命科学事业部)科学总监和首席科学家,现任中国多所知名大学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等学府的名誉教授,每年多次来中国进行技术讲座和学术交流。
 


    Jan-Christer Janson 教授获得“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及奖章“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设立于2007年,旨在表彰和奖励在中科院国际科技合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水平外籍科技与管理专家。在向生物谷记者陈述此次获奖心得时,Jan-Christer Janson教授表达了对中科院和合作伙伴的深沉感谢,并多次提及了其与马光辉教授和苏志国教授的长期合作关系。

    Janson教授自1994年便与苏志国教授结识,此后开启了长达20年的合作。“1994年,我在新加坡举办的第三届亚太地区生物工程会议上认识了苏志国教授,苏教授当时做了一个非常棒的讲报告,我还记得他的讲座主题是BIO-SPERATION IN CHINA.标题写了‘IN CHINA',我就在想,他一定为了解整个中国的蛋白质分离技术的发展做了很多研究 .”

    “我很喜欢他,会找他聊天,然后就此成为了好朋友,开始了长达20年的合作。”Janson坦言。

    此后 Janson教授和苏志国教授合作开展的研究项目涉及了蛋白质分离纯化和纯化活性成分研究等细分领域,几年间其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8篇,重折叠技术的研究成果也成功的进行了工业成果转化。

    而Janson教授与中科院马光辉教授的合作主要集中在琼脂糖凝胶分离和生物大分子纯化方向,并同样取得了很多重大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共同培养了一批杰出的科学研究者。回顾和马光辉教授在研究生涯中的合作,Janson教授更是打开了话闸,开始滔滔不绝。

    “对此次获得’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我感到非常荣幸。这是对我与中科院多年合作研究的高度认可和鼓励,是对我和马光辉教授、苏志国教授长达20年合作的一个认可!” Janson总结道。

    说起结识中科院的机缘,Janson教授告诉我们他第一次接触中科院是在1966年诺贝尔奖得主Arne Tiselius教授的研讨会上。当时Tiselius教授对中国科学家的高度评价给当时还是一名博士的Janson教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80年以瑞典科学院教授的身份,Jan-Christer Janson教授在中科院进行了交流研讨,自此开始了与中科院的合作。

    “希望在未来能够与更多的科学家进行合作,有更多的交流机会,继续为中科院的研究贡献力量,培养更多的学生。”Janson教授对生物谷表达了自己的未来期望 .

    Janson教授在谈话中表达了自己很热爱中国。我们了解到,他自1980年起便与中国同行合作带领团队突破了乙肝疫苗、干扰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因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等蛋白质药物产业化的瓶颈并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产品成功用于国内临床预防与治疗,产值达数十亿元。他发明的交联琼脂糖层析介质和层析柱,大规模应用于国际蛋白质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发表论着124篇,包括经典著作《蛋白质纯化》。

    “我爱技术,我爱产品,我也非常热爱中国。”

    对于蛋白纯化领域的未来,Jan-Christer Janson教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分析。他认为层析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必然是多模式交换层析(multi-model)。交联琼脂糖是一种稳定的材料,其技术发展也很缓慢,短期内出现技术***的可能性很小。第一代到第二代耗时10年。第二代到第三代耗时20年。第四代也许会需要30年或更久。而多模式交换层析技术,有很大的发展和技术创新空间。由于蛋白自身携带电荷,在电荷的结合方面多重模型可以有多种可能。其他的组合可能性包括氢键、亲疏水性等。在蛋白纯化技术领域,Janson教授表达了对GE Healthcare的认可。Janson教授说,GE有非常成熟的技术和产品,他在职期间的实验室一直用的就是GE出品的?KTA Purifier (现升级为?KTA pure)和各种类型柱子。退休时,他特意保留了几根Superdex和Resource作为纪念。作为GE的合作伙伴和曾经的用户,Janson教授始终关注着GE技术的发展,他对现在红色的?KTA系列嘉奖有佳,表示它们既有时尚的外表,又有丰富的内涵,也表扬了GE持续在研发上的投入。

    目前很多公司都在使用其他材料作为填料的基架,例如硅。Jan-Christer Janson教授认为,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尝试,蛋白分离方面,琼脂依然是最好的材料,聚二乙烯颗粒和琼脂糖组合还会广泛使用很久。其它一些硬的基架虽然流速高一些,但可能对蛋白的构象构成影响。

    对于中国蛋白纯化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发展,Jan-Christer Janson教授说,虽然现在普遍认为中国的原创技术少,但是中国有很多优秀的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他们都在努力的奋斗着,并且中国**对科研有着很大的支持,目前国际上中国的科研地位正在逐步上升,诸多原因都会吸引更多的国外优秀科学家与中国合作,学术的交流与进步会促进科研的快步发展,更多的交流,更多的合作也会迎来更广阔的空间。

 

Jan-Christer Janson教授

    国际著名生物分离科学家,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教授、瑞典乌普萨拉皇家科学院院士。2014年度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获得者。师承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Arne Tiselius教授和Jerker Porath教授。瑞典Uppsala大学生物医药中心物理和分析化学系荣誉退休教授,曾任Pharmacia Biotech(现GE医疗集团声明科学部)科学总监和首席科学家。

    主要学术研究领域涉及:

    蛋白色谱凝胶介质和凝胶柱的研发;微生物、植物以及动物来源的酶和其它蛋白质的纯化方法和性质研究;包涵体蛋白体外复性;大肠杆菌系统中体外转录和翻译;用于传统中草药中活性成分的分离与纯化的色谱介质的研发;传统中草药萃取物中活性成分的分离与纯化。其主编的专著《Protein Purification》是目前世界上蛋白质分离纯化的权威著作。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