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医视角 > 重建医卫形象不能只靠九旬老医生

重建医卫形象不能只靠九旬老医生

2013-11-20 11:18 阅读:1012 来源:天涯社区 作者:道**然 责任编辑:道法自然
[导读] 这位被网友“点32个赞”的老医生,多年来受到患者和同行们的尊重和喜爱。人们从她身上,看到的是一个行业的精神传承,这个曾经被称之为“仁术”,非有“父母之心”才可为行业,曾经有很多需要坚守和和不可倒逾越的东西。这些东西,像很多传统一样,在渐渐

    胡佩兰,现年97岁,幼年时生于贫困家庭,在县里绅士开的平民学校接受免费教育,194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70岁从医院退休后,坚持坐诊20年,每周出诊6天,风雨无阻,所开药方很少超过100块钱;89岁成为年龄最长的“青年志愿者”,她的人生座右铭是:“人活着不能对别人没一点用!”她用行医的收入,捐建50多个书屋。
 


    这位被网友“点32个赞”的老医生,多年来受到患者和同行们的尊重和喜爱。人们从她身上,看到的是一个行业的精神传承,这个曾经被称之为“仁术”,非有“父母之心”才可为行业,曾经有很多需要坚守和和不可倒逾越的东西。这些东西,像很多传统一样,在渐渐的演变和消失。无论媒体还是公众,对胡佩兰医生的敬仰,所传递是,是对一种精神的怀念和期待。

    一些网友在盛赞胡医生的时候,总忍不住在后面的话语中加上转折语式,感叹“现在,像这样的医生不多了”.这种感性化的表达,对许多仍然坚守着职业操守的医疗工作者来说,可能不够公平。但其背后所暗含的对医疗行业中的某些现象和某些人的作为的失望,却也是值得重视的。这种失落感,并非只存在于对某一个行业,而是存在于精神追求让位于物质追求之后,对名利的追逐成为所有行业的第一要务这种社会现象的失落。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对胡佩兰医生尊敬的理由,更可看成人们对这个行业的期待——在这些夸赞和感佩语言中,暗含的,是“人民需要什么样的医生”这个宏大的命题。
 

 


    胡佩兰最受尊重的,是她的医术,她的病人,基本都是由“熟人介绍来的”,试想,如果她的医术不够精良,即使收费再低态度再谦和,人们也不会那样趋之若鹜的。因此,人民对医生的第一需求,肯定是医术精湛。胡佩兰广为人们赞扬的第二个优点,是“药方很少超过100块钱”,这与当下某些对患者下重手的医疗机构和医生,形成鲜明的对比。作为特殊商品,药肯定不是越便宜越好,但开合理价格的药,使诊疗更科学、经济和仁慈,当是人们对医生的又一大期待。除此之外,还有包括胡医生视病者为家人,始终对他们耐心细致地诊治,并为其提供帖心的咨询服务,则也是人们所期待和向往的。至于热心做公益,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资助和帮忙并热心参与公益事业,这更是为其光荣的桂冠上加分。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胡佩兰医生这种凭着个人的道德感和价值观坚守的行为方式,在更广领域里推广,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它更像是站在一个高标上的特例,除了本地患者能体会并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服务之外,更多地方的患者,只能望梅止渴地徒发感叹而已。因而,希望更多的医生,能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之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行为操守。当然,在大环境和制度面前,个人永远是渺小的,因而,重建医卫形象不能只靠九旬老医生,而应该靠推动医疗制度的改革,让其能有效地催生人民最需要的那种类型的医生,才更是第一要务。这些年,在医药分家,修复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上,有关部门做了一些工作,但这与民众所希望和期待的,还有不小的距离。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