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以吐泻为表现的患者,在医生问完病史后,常问医生自己是否是食物中毒了,因为大多食物中毒都也表现为上吐下泻,实际上两者是不同的概念。
1994年卫计委颁发的《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明确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从这个概念可清楚地了解,中毒的原因可以是食品细菌污染、食用有毒动植物以及把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当作食品误食。临床上诊断食物中毒常根据其群体性,即有多人进食相同食物后先后或同时发病,尤其是十人以上的集体性食物中毒有其鲜明的特征。一般食物中毒发病突然,病人进食的是同一种中毒食品,临床症状也基本相同,大多数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以急性胃肠道症状为主要的表现。
肠炎是指肠粘膜急性或慢性炎症。肠炎可作为仅侵害小肠的一种独立疾病,但更多的是胃、小肠和结肠的广泛炎症。肠炎的病因可以是细菌感染或毒素以及物理化学因素(如进食生冷食物或某些药物)。因此,肠炎和食物中毒在一定情况下意义相近,但肠炎比食物中毒范围更广,我们平常讲的肠炎特指急性肠道炎症,多因吃了被污染的家禽、家畜的肉、鱼,或吃了嗜盐菌生长的蟹、螺等海产品及吃了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了的剩菜、剩饭等而诱发,以沙门菌属和嗜盐菌(副溶血弧菌)感染最常见,病毒亦可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