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精神科诊疗指南 > 双相障碍精神科共病的诊治共识

双相障碍精神科共病的诊治共识

2013-08-19 15:10 阅读:1543 来源:医脉通 责任编辑:任俊杰
[导读] 双相障碍作为一类最常见的精神障碍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精神科专业工作者的关注,对这类精神障碍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之中。其中,人们对双相障碍共病问题的认识也逐渐受到重视。

    双相障碍最常见的共病为焦虑障碍和物质滥用,而且这两类常见的共病对双相障碍的治疗和预后都有显著的不利影响,成为双相障碍治疗过程中的难点之一。甚至有 些研究者发现,焦虑障碍和物质滥用是导致双相障碍患者病情反复发作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正确识别、诊断和处理这类共病也成为有效治疗双相障碍的重要前 提。

    双相障碍作为一类最常见的精神障碍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精神科专业工作者的关注,对这类精神障碍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之中。其中,人们对双相障碍共病问题的认识也逐渐受到重视。

    双相障碍的精神科共病对正确诊断双相障碍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由于双相障碍的精神科共病使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复杂化,对双相障碍的诊断构成了巨大的 挑战;另一方面,精神科共病又是诊断双相障碍非常有意义的线索,而且儿童青少年的双相障碍表现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而不典型时,这些共病的诊断价值尤其重 要。

    值得引起精神科医生关注的是,儿童和青少年双相障碍患者在出现典型的心境障碍发作之前,相当部分患者都曾经患过不同形式的焦虑障碍,而且有研究表明终生多重焦虑障碍(life multiple anxiety disorders)共病作为双相障碍的阳性预判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高达91.3%.以至于使我们有理由怀疑某些精神科共病是尚未出现典型心境障碍发作的双相障碍在这一特定年龄段的特定的疾病表现形式。国外的研究也提示,双相障碍患者的子女在学龄前阶段的ADHD和阈下性(subthreshold)躁狂或抑郁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非患者父母的同龄儿童。笔者本人在自己多年的临床工作中也发现,如果追溯双相障碍患者的成长史(国外学者称之为"传记式病史",biographic history),很多患者在儿童少年期都曾出现过相当长时间的强迫症、社交恐惧等焦虑障碍的亚综合性(subsyndromal)或亚临床水平(subclinical)甚至是综合征水平的表现。因此,对于当前有典型抑郁发作表现、物质依赖或ADHD的患者,应高度警惕其抑郁发作是双相障碍的抑郁相。同样,对于当前有心境障碍发作并伴有焦虑障碍等共病的双相障碍患者的诊断除了应对其心境障碍发作形式做出诊断,还应对其共病做出诊断,以便在治疗心境障碍发作的同时也对伴随的精神科共病进行相应的治疗。

    对双相障碍患者所伴随的精神科共病进行有效和合理的治疗同样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按照主流的焦虑障碍治疗指南,治疗焦虑障碍的一线药物是SSRI类或SNRI类抗抑郁药物。然而,由于抗抑郁药物具有诱发转相的风险,多数双相障碍治疗指南都不主张单一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双相障碍的抑郁发作。因此,在治疗双相障碍患者当前的焦虑障碍共病时,也应高度警惕单一抗抑郁药物治疗诱发躁狂或轻躁狂发作的风险。一般而言,应在足量的抗躁狂药物(包括具有抗躁狂作用的心境稳定剂和抗精神病药物)的基础上使用足量(药物说明书的上限剂量)治疗相应的焦虑障碍。例如,对于当前为抑郁发作并伴有社交恐惧的患者,应首先给予有效剂量的丙戊酸盐(血清丙戊酸浓度达到50-100μg/ml)或碳酸锂(血清锂浓度〉0.8mmol/L)或有效剂量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喹硫平600mg/d),然后给予足量的SSRI类或SNRI类抗抑郁药物。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焦虑障碍的疗程应至少达到3个月,在病情改善或缓解后亦应维持原剂量的抗抑郁药治疗12-16个月。根据我们的经验,同时服用的心境稳定剂也应保持在有效剂量或浓度,但在病情缓解且无明显的心境障碍发作足够长时间之后,心境稳定剂或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可以酌情减少(一般为原治疗剂量的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

    治疗双相障碍患者伴随的物质依赖或ADHD共病时,也应重视心境稳定剂的使用。有国外学者根据几项小样本的研究结果提出,双丙戊酸盐、锂盐、喹硫平、拉莫三嗪以及心理治疗对双相障碍患者的物质依赖共病具有治疗作用。同样,也有研究证明双丙戊酸盐钠对双相障碍患者子女(6-18岁)的ADHD症状有显著疗效,提示该药可能也适用于治疗双相障碍患者的ADHD共病。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