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生是从过去欧美国家能够做一些简单药物治疗、接骨、灌肠之类工作的“通科医生”发展而来的。全科医生不同于通科医生的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其从业人员应都受过正规的医学教育和培训。由于在英语里“全”和“通”都使用“general”一词,较易混淆,因此,在美国、加拿大等国,为使民众理解这些受过良好医学教育和培训的医务人员与“通科医生”的不同,而提倡用了“家庭医生”一词,至今在全世界与“全科医生”一词以同等词意并用。可见全科医生安身立命的基础便是教育与培训。
全科医学是最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医学科学。全科医生应在发展和发挥医学科学、医学人文、医学社会的内容相通性,特别在慢性病的诊疗过程中,要多些许人文关怀。
我国**对全科医学的培训十分重视,在许多指导性文件中都明确提出要“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大致有以下的层次:
医学院校本科生的全科医学教育
全科医学教育应定位于毕业后教育,但作为一个临床二级学科,在医学院校本科的教学中应有相当于内科、外科的位置。但由于传统的原因,全科医学至今在许多医学院校仍只是“选修课”,甚至还有半数的院校连“选修课”尚未开出,实在是应该引起教育部门重视的事。
毕业后继续教育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最先兴起的是“转岗培训”,但此类培训多重理论的提高,较少强调全科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及“以人为本”的医学服务理念。如今国家已明确全科医生培养与国际接轨的“5+3”模式,这是一种较为成功的模式。
医学教育应该是终身教育,即使是“合格的”全科医生,也应该定期为他们提供继续进修学习的机会,如今此事亦应列入议事日程加以考虑了。
研究生教育
作为一个临床医学学科,全科医学同样也应该进行医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目前,复旦大学、浙江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5所医科院校已经开展了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从已有经验看来,受过研究生教育、并取得研究生学位的人员,能更好地承担全科医学的医疗、教学、科研任务,代表了这个学科的学术中坚力量。全科医学的研究生教育应该也是不可忽视的发展方向之一。
谁来培养全科医生
在国外全科医学发展的初期都明确地指出:“专科医生是全科医生的老师”。全科医生应该向各个相关专业的老师学习他们的专业技术。但是,全科医学作为一个特定的学科,也有他本身的专业理念,比如“以人为本”、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以预防为先导、以问题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等等,都需要融合在各专科的专业理论之中。因此,作为全科医生老师的专科医生,就必须先学习和了解这些理念,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全科医生,不然的话,培养出来的必定是既不像内科医生、也不像外科医生、妇科医生、儿科医生的“四不象”医生。
在一些大城市,师资力量雄厚,因为重视全科医学培训,便将培训任务委以各科顶级专家,许多甚至是只招收博士生的专家,也应邀放下身段来培养全科医生了,只不过专家虽然学富五车,但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一无所知,将博士生的辅导课程教给了全科医学培训学员,难免南辕北辙。
因此,浅见以为一是要有一批热心“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的专家,但希望他们要尽力掌握些全科医学的基本理念,努力推进全科医学的发展、全科医生的培训;二是应该尽快建立全科医学自己的师资队伍,全国的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应是责无旁贷。
全科医学理念的熏陶
全科医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理念。它要求医生采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开展医疗卫生服务,以患者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问题为导向、预防为先导,有效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内容,对患者开展连续性、综合性、人性化健康照顾,并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健康及预防疾病方面的建议,保障居民的健康。
全科医学的哲学方法是具有科学基础的整体论。它要求医生要以现代医学的成果来解释发生在患者身上的局部和整体变化,克服“见病不见人”的诊疗方式,以生物、心理、社会、时间的“四维模式”开展全科医疗。
最新!医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万增加到2023年的19....[详细]
连续工作满15年或累计工作满25年且仍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在满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