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我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我们经常一起交流一些看似闲的***的问题,例如生命的起源和归宿的问题。尽管术业有专攻,但是都会站在不同的专业角度畅所欲言,旁征博引,各抒己见,只为找到一个靠谱的答案,后来我们自诩为医疗小分队。这几天,小分队围绕性命如何安排作了一个讨论,这次真不是不是闲的,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恐惧话题:当你老了,性命何以相托?
话题由一个心脏病人引起。患者张范桡,男,73岁,1年前因为冠心病***检查,经过心脏造影发现患者一支血管已经严重狭窄,和他口述的症状也是完全吻合,常规的办法就是在病变位置放一枚支架,撑开狭窄的那一段,使血液畅通,从而缓解症状。而病人因为对支架莫名的恐惧,任凭医生怎么解释和劝说,坚决不同意在体内放入任何“杂质”.出院时,主管医生只好百般嘱咐注意事项,并告之如有不适,随时复诊。时隔一年,患者再次***,由于心绞痛频繁发作,他自己常常感到生不如死,本次前来只为那个曾经被他拒绝的支架。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本次检查发现,患者心脏三根主要的血管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狭窄,而且位置交叉,支架已经不是最佳选择,搭桥才是最佳手术。但是面对六七万元的手术费,患者的孩子们迟迟不签字手术,任凭医生多次解释和沟通,最终以手术有风险为由,放弃了外科手术。孝顺的孩子们很快就办理了出院手续,而他还在念叨当时应该装那个支架,只是无人附和。
当你老了,性命何以相托?小伙伴们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差点伤了和气。还好,最终把焦点聚集在三个能够产生影响的人,分别是自己、家属和医生。以上文老人为例:
是自己吗?有时是,有时不是。
首次入院造影检查时,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一枚支架完全可以解决他的病痛,后续配合药物治疗,生活质量预期不会太差。医生同意,家属同意,但他自己不同意,非常坚决。
再次回院,是被折磨得受不了才不得已而为之,寄希望于那枚该放而未放的支架。时过境迁,病情使得内科医生不同意。犯病时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外科手术他也同意,外科医生也同意。选择权在子女中发生倾斜,最终他的希望已经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家属害怕风险而选择不同意。
是家属吗?可以是,可以不是。
第一次住院,患者各项条件均适合,家属们并没有分歧,均接受手术方案。他们赞同医生的建议,同意放支架,但是患者拒绝了。作为家属完全可以劝着老人再多听听医生意见的,可是他们没有。
第二次,家属一开始没有反对患者手术意见,只是后来才发现费用超出了他们的预期,风险超出了他们的预期。后来,在经济原因影响下,风险占了上风。面对患者,提到风险这个“弊”,医生不敢多讲手术的“利”,因此家属最终以手术“弊大于利”行使了否决权。
是医生吗?应该是,但从未是。
其中这个不停充当劝说角色的医生就是我的小伙伴,他是心脏外科病区副主任。第一次造影后他之所以去给病人解释,并劝说正确的接受治疗。是因为当时放支架是最佳治疗方案,有点常识的人都能分辨,何况这个病人是他的一个同学的亲戚,受人之托,难免多言几句。但是,他的良苦用心没有得到患者本人支持。
第二次给病人解释和沟通,是因为他负责这个病区,综合病人的症状和检查结果,行搭桥手术是不二之选,别无他路。此时,他和患者都已经吹响了向疾病发起挑战的号角,而家属们否决了。在家属提出的风险面前,他孤立无援,相比战胜疾病的快乐,他更害怕万一出现的**和闹腾。
综上所述,在自己生死攸关之际,以下四因素难分伯仲,孰能左右?
自己的决定权,时有时无;
家属的决定权,可有也可无;
医生的决定权,应该有,但从未真正有;
只有疾病才最任性,随时可以否决以上三者的任何决定。
事实上,无论老与不老,在疾病来临时,均应托付于医生。医生,是治病救人的神圣职业,对于病人的治疗方法有着最权威的发言权。无奈在当前环境下,医生面对病人时,需要考虑病情以外的因素太多太多。一个病人的治疗方案受到的病情以外的因素影响太多,有经济原因还有信任问题,有时只能提出建议和方案,根据患者和家属意愿,开展力所能及的诊疗,是无奈,也是悲哀。
当你老了,性命何以相托?
医疗小分队认为:此题无解!
最新!医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万增加到2023年的19....[详细]
连续工作满15年或累计工作满25年且仍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在满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