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9月18日),由宁波市文卫工会组织的“假如我是一名医生/护士”医疗一线体验活动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同时举行。作为媒体代表,我到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输液室感受护士工作。
【镜头一】
心急如焚的爸爸,要求必须“一针见血”
早上8点,一踏进门诊大楼,就听到左边的输液室里传出孩子此起彼伏的哭喊声。
位于门诊大楼左边的输液室是2号厅,里面有大小两间,一百多个位子,有9个护士工作台。
8点半左右,输液室来了一对年轻夫妇,妻子怀里抱着一个一周岁左右的男孩,感冒发烧。听见其他孩子的哭声,男孩也开始哇哇大哭。丈夫拉住一名护士说:“我这孩子静脉不好找,针很难打,昨天打过一次,就没打进。今天,你无论如何得给我找一个经验足的老护士。”
马上,当值的袁护士长安排了有15年工作经验的崔护士去给孩子**。孩子的静脉确实不好找,崔护士和其他两名护士从孩子的头部开始,到脚,再到手上,仔细摸了一遍,都没有找到。再回到头上,又仔细摸了一遍,觉得还是头上比较理想。此时,孩子已经哭了10多分钟,折腾得满头大汗,年轻夫妇很是心疼,尤其是丈夫,开始面露不悦。崔护士额头上也冒出了细汗。
崔护士一针打进了孩子头上的静脉,可不知道为什么,输液管里的液体就是不会流动。无奈,崔护士又把针从孩子的头上拔了出来,这一针失败了。孩子的哭声立刻提高了八度。妻子心疼地赶紧把孩子从护士工作抬上抱起,抱到了怀里。早已不悦的丈夫一步上前质问眼前的护士,“不是说经验足的,能一针打进的吗?你们这是什么水平呀?”这时,妻子连忙上前拉了丈夫一把,并说“算了,算了”,这才安抚了丈夫激动的情绪。
过了几分钟,丈夫再次提出要给孩子**,并且一定要“一针见血”.这时,袁护士长向他解释,“**可以打,但是不能保证‘一针见血’”.听说谁也不能保证,丈夫提出要退药。最后在护士的陪同下,这对年轻夫妇抱着孩子去医生门诊退了药。
【镜头二】
家人淡定配合,肯定医护人员服务态度
下午2点左右,输液室明显空了许多。护士工作台前也不见了长队伍,护士们也不需要一个接着一个为孩子**了。
这时,来了一个一周岁的男孩,也是感冒发烧。奶奶抱着,外婆跟在旁边拿奶瓶,爸爸跑腿挂号、***。
跟早上的男孩一样,这个男孩的静脉也很难找。2008年参加工作的韩护士和其他两名护士,从孩子的头上摸到脚上再到手上,花了10多分钟,才从左手上找到比较理想的静脉。
孩子哭声震天,一下子就满头大汗。看到护士拿出针头,懵懂的孩子想使劲地缩回手。所幸,这一家子都比配合,奶奶按住孩子的身子,外婆按住孩子的腿脚,爸爸协助两名护士按住孩子的头部和手臂。在5个人的配合下,韩护士一遍说着“宝宝乖,别哭别哭”,一边麻利地“一针见血”.考虑到孩子还要打几针,她之前建议孩子的爸爸,打软管针,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反复穿刺,减少孩子的痛苦。爸爸欣然同意。
打完针,又哭闹了20多分钟,孩子才渐渐停息下来。此刻,爸爸毛先生在一边玩起了手机。从头到尾,这位爸爸都比较淡定,在他的影响下,奶奶和外婆也少了几分紧张。“**的时候,孩子哭闹是正常的,家长心疼归心疼,但是还得听从、配合医护人员。从我看病情况来看,多数医生、护士的服务态度还是很好的。”毛先生说。
护士长心声
共同目标希望孩子健康成长
输液室的袁护士长说,最近一段时间,2号厅一般每天输液在1000人次左右。“这个数量,对我们来说是不多的,可以这么说,最近一段时间,我们还是比较轻松的。这要感谢老天,今年夏天天气不热,孩子们的身体状况相对比较平稳。”
跟爸爸毛先生的说法类似,袁护士长说:“大多数患者和家属还是愿意配合我们的,理解我们的。对我们来说,给孩子在**的时候,家长越心急,越没有耐心,我们就会越紧张,越打不好针。”
“我们年纪大一些的护士,自己也都有孩子,家长的心情我们理解,但也请家长能理解我们。我们共同的目标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