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消化内科医学进展 > 幽门螺杆菌疫苗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疫苗研究进展

2013-12-19 10:06 阅读:3831 来源:中国生物技术信息网 作者:孙福庆 责任编辑:云霄飘逸
[导读] 目前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方法主要是采用抗菌药,而耐药菌株的产生使根除率下降。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方法,所以近几年加强了对幽门螺杆菌免疫接种诱发的保护机制的探索和研究。现就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研究进展简述于下。

    目前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方法主要是采用抗菌药,而耐药菌株的产生使根除率下降。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方法,所以近几年加强了对幽门螺杆菌免疫接种诱发的保护机制的探索和研究。现就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研究进展简述于下。

    幽门螺杆菌疫苗的保护性免疫机制

    幽门螺杆菌自然感染后虽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但并不能根除幽门螺杆菌,并且对胃上皮细胞有损伤作用。有效的幽门螺杆菌疫苗接种后可**机体产生不同于自然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反应。

    用死的幽门螺杆菌给小鼠口服,可产生抗幽门螺杆菌IgA和IgG抗体,如再加以黏膜佐剂,则抗体的产生明显增多,说明研制疫苗是可行的。大多数研究认为IgA抗体在保护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但Ferrero等1997年研究发现虽然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胃组织内存在大量的IgA分泌细胞,然而在免疫接种后却产生大量的IgG分泌细胞,推断起保护性免疫作用的是IgG抗体。不过在一项基因剔除小鼠的试验中发现,在抗幽门螺杆菌的有效免疫中,有无抗体产生并不重要,缺乏B细胞的小鼠无法产生任何抗体,但给予其预防性免疫,仍可对抗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对其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进行治疗性免疫也有效,这证明了在免疫接种后存在着不依赖抗体的保护性机制。

    体外用幽门螺杆菌抗原反复**感染了猫胃螺杆菌的小鼠脾细胞,可产生Th1型细胞因子干扰素γ,而无Th2型因子;但在对免疫后的小鼠给予猫胃螺杆菌攻击后,该小鼠体内出现了Th2型细胞因子IL-4,说明保护性免疫也可由Th2型细胞因子诱导。1999年Nedrud等用幽门螺杆菌抗原对小鼠免疫,用明矾佐剂诱发Th2型反应,用佛氏佐剂诱发Th1型反应,发现两组免疫反应均对细菌的攻击产生出保护作用。可见Th1和Th2型反应都能**产生保护性免疫,最佳状态是两型反应达到一种平衡。

    从试验来看,体液和细胞免疫都参与了幽门螺杆菌感染后的免疫保护,但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幽门螺杆菌疫苗的制备

    大量的动物实验证明,选用尿素酶为抗原进行免疫是安全、有效的。1999年Michetti等用尿素酶加大肠杆菌不耐热毒素(Escherichiacoliheat-labile,LT)佐剂经口服免疫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发现免疫后菌量明显减少,但胃组织的炎症程度无变化,而LT引起66%的受试者腹泻。这一试验提示了用尿素酶作抗原虽有一定的免疫效果,但不能清除细菌,也不能减轻炎症,且LT毒副作用较大,不适合用于人体。

    幽门螺杆菌毒素相关蛋白(CagA)、空泡毒素(VacA)、热休克蛋白(HSP)、触酶,以及最近报道的幽门螺杆菌中性白细胞激动蛋白(NAP)、脂蛋白20(Lpp20)、硫乙酰肝素结合蛋白(HSBP)等也先后被作为抗原进行疫苗制备,在动物模型上产生了或强或弱的保护作用。在抗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研制中,霍乱毒素和LT是应用最多的佐剂,但由于其毒性作用而不能应用于临床。近年人们发现了一种无毒的LT变异体--LTK63,与LT比较,其原LT63位点的丝氨酸被赖氨酸置换。用幽门螺杆菌抗原加LTK63免疫小鼠产生了保护作用,预示着此种方法制备的疫苗有望试用于临床。1998年Guy等试验了4种不同的佐剂,包括皂角素、葡萄糖脂肽、阳离子脂类基团和磷酸聚合物,它们与幽门螺杆菌尿素酶一起经皮下免疫远交Swiss小鼠,与用同样抗原加LT经胃肠道免疫的小鼠相比,加用前两种佐剂的免疫效果与加用LT相同,加用后两种的保护作用相对弱些。

    幽门螺杆菌疫苗研究人员一直希望能研制出不需要生化佐剂的疫苗。1998年Corthesy-Theulaz等和Gomez-Doarte等分别用导入幽门螺杆菌尿素酶A、B亚单位基因的减毒活伤寒沙门菌phopc株经鼻黏膜、SL3261株经口服免疫小鼠,发现可诱发特异性的体液和黏膜免疫反应,分别有60%、100%的小鼠获得保护作用。2000年Todor鄄oki等分别将编码幽门螺杆菌热休克蛋白A、B的DNA疫苗经皮内注射小鼠后,发现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升高,受幽门螺杆菌攻击时胃内菌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炎症程度也轻得多。1999年Novak等将能编码幽门螺杆菌尿素酶B亚单位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并感染小鼠,诱发了抗幽门螺杆菌尿素酶的Th1型免疫反应。

    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给药途径及效应

    通过口服途径给药是最方便和有效的,相关报道很多。此外,还有用纯化的幽门螺杆菌柠檬酸合成酶同源蛋白直接在Peyer区淋巴结内免疫小鼠,可使其胃内菌量减少84%——91%,获得了较高的免疫效果,且不需佐剂。1998年Kleanthous等用重组尿素酶加LT分别经口、鼻和直肠三种途径免疫小鼠,结果3组小鼠均获得保护,胃内菌量显著减少,提示经直肠、经鼻也同样可以接种幽门螺杆菌疫苗。2000年Weltzin等分别以幽门螺杆菌尿素酶加LT、LTB及两者的混合物,在小鼠经皮下给药,发现在前两组小鼠中产生了相似的保护作用,而第三组的保护作用最强。

    应用幽门螺杆菌疫苗,最理想的效应是清除细菌,若达不到也可减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同时使幽门螺杆菌成为共生菌。虽然还有许多问题需待解决,但经过研究人员更加深入、广泛的研究,幽门螺杆菌疫苗终将早日应用于临床,造福人类。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