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传统 弘扬炮制技艺
作为中药炮制领域的资深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王孝涛虽已过耄耋之年,仍在分秒必争地进行中药饮片炮制和道地药材的质量科研工作。
王孝涛1951年从浙江医学院药学专业毕业后,起初从事“道地药材”的调查和研究,后因工作需要踏上中药炮制的科研道路。
饮片炮制、生熟异治既是中医的一大特色,也关系到辨证施治的确切效果。然而在20世纪中期,饮片炮制生产还处在作坊式的个体经营阶段,仅通过师徒相传,鲜有完备、翔实的文字资料传世。
因此,继承和弘扬中药炮制技术迫在眉睫。1959年,深入京、津、沪、杭等地饮片加工厂进行实地调查的王孝涛,从炮制技艺熟练的老中药师和制药经验丰富的老药工那里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将常用饮片的炮制工艺、制作规程、辅料种类、生产设备等一一记录下来。他将口述整理编写成文,首次将师徒间口传心授的传统技艺形成系统的文字,由此编写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一书,为我国饮片炮制学理论研究填补了空白。因此该书荣获卫计委全国医药卫生科技部级奖。
1963年,王孝涛主持筹建了卫计委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下属的“中药炮制研究室”,即中药炮制研究中心的前身。这是我国第一个中药炮制学科学实验室,标志着我国中药炮制理论研究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中药炮制的目的在于“减毒增效”,中药饮片在临床用药时,安全性和有效性同等重要。20世纪70年代,王孝涛带领的专题研究组探索半夏(清半夏、法半夏)毒性中药的减毒原理,经历上千次实验和临床认证,证实了“甘草石灰混合液浸泡工艺”制品毒性低、疗效好。该研究1980年获得卫计委科技成果部级奖。
1996年,中药炮制研究室进行的“常用中药饮片研究”优化了芫花等19种中药的生熟饮片的炮制工艺,获得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
扎实创新的中药炮制研究
2002年,在中药炮制研究室基础上组建了“中药炮制研究中心”。中药饮片炮制研究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炮制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药研究所炮制研究中心主任肖永庆说,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炮制经验、炮制文化在提升为中医用药理论之后再与现代科学相融合,形成了现阶段的炮制学科。中药炮制技术作为我国独有的传统制药技术,堪称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领域之一。
在探索钻研的进程中,肖永庆的研究团队面对前所未有的种种难题,体现出了“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精神。
在国家“十五”攻关项目“中药饮片炮制工艺规范化及质量标准研究”进程中,针对饮片生产专业化、模式化的问题,炮制研究中心研究团队提出炮制工艺规范化研究的新思路,遵循“求大同、存小异”和“尊重差异、谋求共存”的原则,进行具有地域特点的炮制工艺规范化研究,使研究结果具有更广泛的实用性。
研究团队根据中药饮片科研和生产的实际状况,确立完善了炮制工艺规范化研究模式,实现了将饮片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的炮制经验数据化。建成了具有中药饮片特色的质量评价方法,即传统经验鉴别与“多成分定量、指纹图谱定性”的现代科学方法相结合的饮片质量评价模式,充分保障了中药饮片质量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肖永庆认为,中药生、熟饮片药性不同,在质量评价方法上的差异也应有所体现,即应为每个饮片建立具有饮片个性特色的质量评价标准。建立具有饮片专属性的质量评价指标,可以更加科学、准确地评价中药饮片的质量。肖永庆的研究团队根据这一研究思路,在基本阐明炮制原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栀子、大黄、白芥子、决明子等数种饮片进行专属性评价方法的研究,制定了生、制饮片特色的质量评价标准,建立了具有个性特色的饮片质量评价模式。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亚药理学会和英国药理学会主办的澳-英联合药理...[详细]
2月28日,GW制药宣布美国FDA授予该公司用于治疗儿童Lennox-Ga...[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