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物价上涨,药价不涨,医院内部制剂价格出现了严重的倒挂,一味药一年下来就需要医院倒贴上几十万元,而且不少医院自制小药也在逐渐消失。
一味药一年要倒贴几十万元
市人大代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王莒生指出,近年来,虽然药材涨价、用工人力成本增加、水电成本增加,但是医院的内部制剂依然是十多年前的价格,使得内部制剂的价格出现了严重的倒挂。比如中医医院一种治疗湿疹、牛皮癣的药品“除湿丸”,过去的售价是20多元,现在光成本加在一起就要40多元。而另外一种治疗肿瘤的名医名方“固本消瘤胶囊”,如今的定价是200多元,而这种药制作起来光成本就要400多元。这样算下来,一味药就要医院来补贴158元,一年就要补贴几十万元,而针灸一次只收费4元。
医院自制小药逐渐消失
北大第一医院的代表李海丽在接受采访时从书包里掏出一小瓶皮肤科制剂拿给记者看。“这瓶医院自制的小药价格不到4元,却非常好用。但现在这些口碑好的小药大部分都消失了,现存的一些也面临消失。”
“卫计委说要减轻老百姓医药负担,这些小药就能降低用药成本。”李海丽告诉记者,各个医院都有这么一批自制小药、比如儿童医院的咳尽合剂、协和的硅霜、北大医院的VE乳液等等,价格便宜效果却有口皆碑。现在原材料都涨钱的情况下,这些小药却多年未涨。李海丽所在的北大医院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也有如角膜营养液等自制小药,价格不过1元。但自从消失之后,现在同等的眼药便宜的要几十元一支,进口的要几百元一支。
培养周期长、职业风险高、工作强度大、工资待遇低……这是我国医生普遍面临的执...[详细]
提要:近日,海南下发《关于在全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乡镇级医院住院“限费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