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医药资讯 > 论针灸治疗贝尔麻痹得气的重要性

论针灸治疗贝尔麻痹得气的重要性

2013-06-18 11:01 阅读:2796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作者:网* 责任编辑:网络
[导读] 《加拿大医学杂志》(CMAJ)发表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科王伟教授的研究,其结果显示,以贝尔麻痹为研究载体,针灸治疗该病得气治疗模式显著改善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面肌功能和生活质量。贝尔麻痹是急性发作的特发性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

    《加拿大医学杂志》(CMAJ)发表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科王伟教授的研究,其结果显示,以贝尔麻痹为研究载体,针灸治疗该病得气治疗模式显著改善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面肌功能和生活质量。贝尔麻痹是急性发作的特发性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周围性面瘫最常见的一种,属于"毁容性疾病".若不及时正确地予以治疗,可致预后不佳,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针灸用于面瘫的临床治疗已有数百年历史,并且在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认定该病为43种针刺适宜治疗的疾病之一。200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回顾分析了截至2006年以前,该病的治疗进展,认为面瘫要干预治疗,并且针灸理疗的效果优越于药物的治疗包括类固醇类药物、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效果。本文介绍该病的临床特征及针灸治疗"得气"的注意事项。

    得气的要素

    针刺手法与得气密切相关,中国历代针灸医家都非常重视针刺手法,常用的针刺手法包括单式针刺手法(20余种)、复式针刺手法(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针刺补泻手法(徐疾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热补凉泻)等多种手法。目前,国内针灸临床医师常采取提插、捻转两种基本针刺手法,并辅以循法、刮法、弹法、摇法、飞法、震颤法等辅助手法以促使得气。针刺操作不仅是单纯的物理刺激,还存在许多操作技巧,例如提插、捻转的速度和幅度是否均匀,力度如何把握,这些不同的操作参数反映了施针者是在施行补法还是泻法。

    此外,古代针灸医家在治疗疾病过程中非常强调"治神",要求医生针刺时"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即强调针灸医生要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不得有丝毫杂念,候气到来;患者在治疗时要全身心放松,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仔细体会针感,才更有助于实现"得气".

    贝尔麻痹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为单侧额纹和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睑裂增大,口角下垂歪斜,皱额、闭目、鼓腮和噘嘴无力,食物和涎水常滞留在患侧口内或从患侧口角漏出。用力闭目时,患侧眼球转向外上方,露出白色巩膜。

    起病初期,患者还常伴有患侧耳后疼痛。若病变波及鼓索支以上的面神经,还可有患侧舌前2/3区域味觉减退或丧失、唾液分泌减少和口干的症状,但通常味觉障碍持续时间不超过2周;若病变累及镫骨肌支以上的面神经,除上述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症状外,还可伴有听觉过敏;若病变累及膝状神经节,除上述味觉、唾液分泌、听觉障碍外,还可有泪腺和鼻黏膜腺体分泌减少、眼干、鼻干,外耳道、耳廓及乳突部疼痛(中间神经痛或称膝状节神经痛)、外耳道及耳廓疱疹等表现,通常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

    贝尔麻痹的针灸治疗及得气的概述


    目前国内针灸治疗贝尔麻痹的方法主要有毫针、电针、艾灸、穴位注射等。临床中应用较多的穴位主要有阳白、地仓、颊车、下关、翳风、牵正、迎香、四白、颧、合谷、足三里等,并须依据中医理论辨证论治随证加减。在刺法上,多采用透刺、斜刺或浅刺法。对电针多采用断续波或疏密波治疗;治疗上多主张分期治疗,即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根据不同时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此外,大部分学者认为急性期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治愈率,因此本病应尽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对于某些特殊针法如蜂针治疗、埋线治疗等,仍须以穴位为基础,在穴位上加以刺激,严格消毒,掌握禁忌证,根据患者体质特点进行治疗。

    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包括患者对针刺的感受和医生手下的感觉。

    现代研究认为,"得气"是一种包含了复杂成分的感受,患者感受主要有酸、麻、胀、痛、冷、暖、重、放射感等,而医生的感觉主要有沉、紧、涩、滞等,且"得气"程度及性质与机体反应、疾病性质和针刺部位密切相关。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