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则《拖辫子的主刀医生——记首批组团式**医疗队员张伟》的广泛报道,让“组团式”医疗**走进了大众视野。
因为高海拔缺氧,为不影响正常工作,保持手术的延续性和安全性,来自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的骨科医生张伟发明了手术中边吸氧边手术的方法,他与病人吸着同一个机器送出的氧气。在雪域高原上,上演着一出真实版的“同呼吸,共命运”.
“手术者将一根5米长的吸氧管插入鼻孔,管子从耳朵绕到脑后,再从手术衣里穿出来连上给养呼吸机……通过这根吸氧管,手术者和患者呼吸着从同一个麻醉机里送出的氧气。不同的是,患者在麻醉师的监护下安然睡着,而手术者却全情投入术中。”因为这一小小发明,张伟被笑称为“拖辫子的主刀医生”.
2015年8月,对口**新增“组团式”医疗人才**方式,对口省市一对一支援**一个地市级人民医院,在等级医院创建、重点学科和专科建设、医院管理水平、医疗队伍素质及科研能力等方面全方位助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不仅是张伟,首批143名“组团式”**医疗队员们都要面临缺氧的挑战。
李晓峰,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骨干医师,首批北京“组团式”**医疗队中唯一的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专家。去年10月,他主动要求到藏区腹地、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气候条件最恶劣的那曲地区筛查先心病情况。
“十月的那曲已进入不适宜前往的时节,这是对自己身心极限的挑战。”李晓峰介绍,先心病是威胁中国新生儿生命的第一***,高居出生缺陷的第一位,“高海拔低氧环境对胎儿心脏发育影响更为显著,**先心病发生率远高于内地。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藏族民众不会主动带先心病患儿来医院看病,这也给医疗服务增添障碍。”
在为期两周的时间里,李晓峰走过了那曲11个县区、3500余公里的艰难历程,近4000个孩子接受筛查,确诊了497名需手术的儿童。李晓峰称,变“输血”为“造血”是此次“组团式”医疗**的精髓,是从根本上提高**医疗状况的唯一途径。为此,在进入**市人民医院的第一天,他就主动要求利用业余时间为当地同事系列讲授心血管相关知识。这一提议与求知若渴的当地同事不谋而合。
同样,在张伟所在的受援单位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为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他创新开展“双主刀”手术模式,以便手把手传授手术技术,尽快培养当地骨科医生。
官方数据显示,按照2020年“大病不出藏”的目标,目前首批“组团式”**医疗人才工作近一年已取得明显成效,治疗患者近3万人次,开展新业务、新技术342项,300多种“中病”治疗实现不出自治区、不出地市。
最新!医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万增加到2023年的19....[详细]
连续工作满15年或累计工作满25年且仍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在满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