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医视角 > 一位非医护人员眼中的儿医严重短缺

一位非医护人员眼中的儿医严重短缺

2015-12-18 19:05 阅读:1346 来源:新文化报 责任编辑:谢嘉
[导读] 由于儿科医生严重短缺,广州一家三甲医院从昨天起被迫暂停急诊儿科服务,仅收治危重症患儿。由于急诊儿科医生离职,人手不足,医院无计可施,只能暂停收治急诊普通病号,但危重症患儿依旧可以正常接受急诊救治。据调查,南京有的大医院,因为仅有的医生生病

    由于儿科医生严重短缺,广州一家三甲医院从昨天起被迫暂停急诊儿科服务,仅收治危重症患儿。由于急诊儿科医生离职,人手不足,医院无计可施,只能暂停收治急诊普通病号,但危重症患儿依旧可以正常接受急诊救治。据调查,南京有的大医院,因为仅有的医生生病了,儿科也就无奈暂停了。《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全国平均每千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生,儿科医师的短缺数至少达到20万人(据12月17日《现代快报》)。

    有一次我问一个在大医院做医生的朋友,一个医生一天能看多少病人。他告诉我挂号挂到60个就不能再增加了。他算了笔账,一天工作8小时,一个小时看10个人,这才能看80个人,这还是在不去吃饭上厕所的前提下。然而平均下来每个病人只能看6分钟。在这样的工作强度下,患者想要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是非常困难的。而和他们相比,儿科医生有过之而无不及。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提供的数据,北京儿童医院在最繁忙的时候平均一天约接待4000名儿科门诊病人。由于儿科门诊只有40名——50名医师,因此每位医师一天需接待80名——100名儿童,有时候甚至高达150名。

    而与工作强度相对应的,则是报酬太低,这是96%儿科医生的看法。关于报酬这一点我们可以对比一下美国,在美国,平均每千名儿童拥有1.46位儿科医师,是我国的3倍多,所以他们平均每天看的患儿不到中国医生的三分之一。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美国医生的高薪,在美国,收入最低的儿科医生也有超过10万美元的年薪,而顶尖儿科医生的年薪则可以超过40万美元。也许有人会反驳,我们不能和美国的情况相比,人家钱又多人又少,而且你问当事人自己对薪酬是否满意,他们当然会说不满意了。可问题在于,儿科医生真的就没人愿意干,行动总不会说谎。

    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儿童医院许巍等撰写的文章《中国儿科医生面临危机:去留两难》被美国期刊《Pediatrics(儿科)》收录刊登,引起了国内外儿科界广泛关注。文章里引述了这样一场***:2013年,在大连市妇幼保健院和儿童医院的***会上,面对二十多个儿科医师的空缺职位,居然没有一个人提交***申请。后通过公开***,有27名儿科医师最终得到了事业单位的聘请,却有9名直接拒绝了他们的职位。在剩下18名入职的医师中,其中3名不到一个月就辞职了,原因是工作压力太大以及薪水过低。

    如果说工作压力大和薪水低是整个医生群体都抱怨的问题,那么儿科还有其更为特殊的地方,他们的患者太特殊。毋庸讳言,我们国家的医患关系不是那么融洽,而如果患者是儿童的话,气氛就更紧张了。首先父母的情绪比他们自己做患者的时候更加难以控制,据介绍,中国儿科医疗暴力事件发生的几率每年都以接近20%的速度在增长。这还不是工作本身的困难,儿童患者被医生称作“哑患者”,意思是他们很难描述清楚自己的病情,越小的患者越是如此。除此之外,因为患者是儿童,所以治疗方法和成人有很大差别,需要特殊训练,而且儿科医生很难按照疾病的种类细分,所以基本上都是全科医生。新闻里也说,培养这样一个有经验的儿科医生起码需要10年时间。

    这样我们就可以回答为什么我国儿科医生严重短缺的问题了,工作强度大、待遇低、工作门槛高,还有风险。而这种情况如果继续下去,未来儿科医生的缺口可能会更大。许巍介绍,中国儿科界现状是,有经验的儿科医师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医科学生也拒绝选择成为儿科医师,大多数学生甚至宁愿退出医疗行业也不愿成为一名儿科医师。此消彼长的是,我国刚刚全面放开二胎,未来新生儿的数量还会继续增加,几年之后,0.43的数字恐怕也维持不住。

    解决儿科医生短缺的办法只有一个,开放市场,支付给医生应得的报酬。只有这样,才能把既有的人才留住,也才能把未来的人才吸引过来。这办法可能让人感觉太过功利,中国的医疗服务主要是公立医院提供,要讲究医疗的公益属性,看病太贵让底层民众怎么办?然而现在的当务之急不是看病贵还是便宜的问题,而是医生还是没有的问题。我在以前的评论中曾经谈到过那些消失的药品,因为**限价,让企业无利可图,所以要么改头换面重新出山,要么就不再生产,于是很多药物就这样消失了。把药换成医生,道理是一样的,当儿科医生们坚持不住了,就会选择离开。

    我经常写医疗行业的评论文章,看上去我似乎总是站在医生一边。实际上在面对医生时我的身份只能是个患者,我只是不得不在买不起药和买不到药这两个选项里作出选择。既买得到又买得起自然最好,但是现在,我们只能先考虑买得到这个问题了。尤其是这一次,儿科医生真的是越来越少,我们已经别无选择。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