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医视角 > 一枚小医生的感慨:很多时候人活得就是一个概率吧

一枚小医生的感慨:很多时候人活得就是一个概率吧

2015-08-18 15:10 阅读:1129 来源:医脉通 责任编辑:李思民
[导读] 很多时候人活得就是一个概率吧——医患沟通中的如何交代概率问题所带来的思考

    很多时候人活得就是一个概率吧——医患沟通中的如何交代概率问题所带来的思考

    南方某三甲医院心内科研究僧一枚。接下来讲述的是一个让我感触良多的小事。

    前些日子收了一个外地的病号,四十多岁的中年男性,农民,因“突发胸闷心悸九天”入院,初发时当地心电图示室速,入院查肌钙蛋白升高,后复查心电图广泛前壁也有明显ST段压低,考虑患者为急性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第二日行冠脉造影检查,未见明显斑块狭窄,仅在左前降支存在一个收缩期70%的冠脉肌桥,并不能很好的解释缺血性心脏病导致的室速的发生。

    会不会是原发性室速呢?请电生理组的朱老师会诊,他建议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并亲自跟患者沟通,并交代了电生理检查以及可能做射频消融的必要性以及可能出现的一些意外,还有一些风险性及失败的可能一概交代。朱老师讲的很详细,条理性好,而且很浅显易懂,患者和家属都表示理解了,愿意去商量一下再给予答复。

    故事到这里一切如常。

    很意外的,患者家属把我喊到床前告诉我,他们不希望做这项检查。经过询问,我了解到大部分原因是花费问题,但不愿意去接受,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于是出现了下面的对话:

    “家里本来不富裕,农民嘛,你也知道。几万块钱我也不是拿不出,但是负担很重。我也知道再发病很危险,但是我想问,做检查一定能检查出来吗,检查出来做手术我一定能成功吗?”

    当然检查和治疗都不能给予患者绝对的保证。

    “那我检查了,治疗了,钱都花进去了,假如都没有效果,我钱不是白花了?”

    临床的同志们都知道,这个问题很小,但是很常见,而且很棘手。当时“脑子一抽”,我给出了下面的解释。

    “你家里有孩子没有?”

    “有,两个女孩。”

    “你以后要不要送她们上大学?”

    “当然要让孩子上大学啊!”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让孩子上大学?家里花了钱,让孩子搭上这么多年,受这么多苦,上了大学的一定有出息么?大学毕业还不是大把的窝囊废?不上大学的很多钱挣的也不少,日子一样很舒服不是?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要供孩子上大学?”

    患者和家属都被我问住了。他们觉得上大学理所当然,就像我们觉得他该做检查一样的理所当然,他们没有想过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碰巧我想过:

    “其实这里面就是个几率,也就是概率的问题,你想啊,平均来说是大学生毕业挣的多还是小学毕业的挣的多?是大学毕业更可能有出息还是小学毕业生更可能有出息?”

    家属表示完全赞同。于是我用“概率论”又跟家属解释了为什么要做这项检查,以及可能进行的接下来的治疗。家属当场就决定了,愿意接受。

    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电生理检查并没有阳性结果,也就是说,患者自己“白搭”了好多钱,我已经准备好接受患者和家属的抱怨:你看,我说不做吧,这么贵,什么结果没有,吧啦吧啦吧啦……

    然而走到病床前告知患者结果时,患者和家属很平静地接受了,还感谢了我对他们的付出和帮助。只是询问了接下来的检查治疗方案,什么时候可以出院,以及要注意的方方面面。我自然尽心一一解答。

    事后的思考

    循证医学是医学史的一大进步,在这个大数据泛滥的时代,给了我们更多医学决策的证据支持,但同时给出了太多不确定性。手术的并发症,药物的副作用等等,都是医患矛盾常见的***。原来前辈们早就洞悉了这些道理,所以才有了“五年大大夫,十年小大夫”的说法吧。所以我从此对医学依然崇拜,但是绝不迷信。听说国外有关于并发症、副作用的额外补助,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能实现呢?

    如果当时我继续坚持用纯学术的方式去解释和劝说,结果患者肯定是放弃检查和治疗的,在这里感谢一下“那一霎那”的灵感——机智如我。

    但是后来越想越惶恐:这样的方式并不常规,真的合理么?例子真的恰当么?一枚小医生而已,又不是思想家,哲学家,我个人所相信的观念真的正确么?书本教会我们疾病、诊断、治疗,而关于病人、沟通、合作,没有教材,没有规范,没有指南。

    毕竟我们面对的是病人,不仅仅是疾病,我会特别关心病人为什么会来医院,来医院想得到什么帮助,达到什么效果。所以我向上级汇报病情,有特别的会提醒上级,患者来是带着什么原因和目的来的。

    又想起扔在“墙角”的那句老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对这句话,越来越信。

    共勉。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