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全科医学周刊》以《我看“神医扁鹊六不治”》为题刊登了全科医生马岩对“六不治”的见解。文中,作者认为“六不治”的核心意义是“病人要有基本的健康常识”,提出医生遇上“六不治”病人时,健康教育、科普应该放在治病之前。文章见报后,热心读者梅松政医生给《全科医学周刊》来信,表示深有体会,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了谈面对“六不治”患者怎么办。让我们来看看梅医生是如何应对“六不治”患者的吧。
从一位“奇葩”老人就诊说“六不治”
笔者曾经遇到过一位“奇葩”老人,一到诊所就说,“我专程来请医生给我看病。”正当我以为她是真心看病时,她却说不出自己的病情,“医生,你摸脉就知道我的病了。”这是临诊病人考验医生的常用方法。当我耐心通过中医诊断技巧询问她的病情,告知她的病属于中医哮证、喘证(相当于西医的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肺气肿等)后,她说:“这病我知道,不过输液、**、吃药(中药、西药)、针灸、**,这些方法我都用过了,没效果。”
听罢,感觉遇到“迷信医生的病人”了,我只好顺着她的意思询问,“那你的意思是需要什么方法治疗呢?”她说:“我就是想着看医生除了这些方法,还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我只好以没办法治疗为由让她“另请高明”.当她不屑一顾地走出诊所的刹那,我心中想说,难道看病,真的有看一眼就好的吗?
在医患关系有些隔阂的当下,“六不治”病人似乎还有增多的趋势。他们不仅易谬传中医无效,甚至还易引发医疗**等。有的病人不是把医生当成医生,而是把自己当成医生,似乎希望医生“客串”护士、药师,甚至是导医、“下人”的角色。
其实,面对这种病人,任何医生都会感到“难治”,让医生处在进退两难境地。再比如,迷信医生医术的亲朋好友要来就诊,口中说着遵医嘱治疗,却总擅自更改服用剂量等。
《史记》扁鹊的“六不治”中,“骄恣不论于理”者指的是骄横放纵不讲道理者,“轻身重财”者指那些太重视钱财而不重视身体健康者,“衣食不能适”者指的是穿衣吃饭不听医生安排者,“阴阳并,脏气不定”者指的是体内气血逆乱、脏腑功能严重衰竭者,“形羸不能服药”者指的是身体极度羸弱、无法服药或不能承受药力者,“信巫不信医”者指的是迷信鬼神巫术而不相信医生者。古代医生认为,这六种病人不能诊疗。若是诊疗,容易给医生带来麻烦。
不知何时,国内医学界也悄悄诞生了“六不治”病人,医生往往避而远之。不过,一些“顶层医生”遇上“六不治”病人,就很难决策。这是因为,一些急危重病人会一级一级地向上转诊,直到“最顶层”.四招应对“六不治”病人 多年来,笔者总结了如何应对“六不治”病人的方法,整理如下,以供参效。
第一招,耐心向病人讲述医学道理。医学存在局限和风险,任何医生都不可能把所有疾病认识到位,更不可能治愈所有疾病。那些认为“医生摸脉就知道病情”者,医生更应该向其讲述中医学原理,尤其是“四诊合参”.要是在这一步病人主动放弃诊疗,医生完全可以让其自由选择。 第二招,主动向病人阐述自己不是“神仙”.尽管有的病人非常反感这种类似牢骚的话语,但对“六不治”病人,必须向其说明,尤其是那些“骄恣不论于理”者。这样可以减少病人的猜疑,加深信任程度。
第三招,让病人签字后再开方。这是防止“六不治”病人找麻烦的必要环节。只有病人签字,才能证明诊断时医生告知到位。若病人擅自更改剂量、不按疗程服药等,导致疗效不显著或病情加重,病人应改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特别是要告知“六不治”病人,医生所选择的治疗方案难免也有风险,这是病人需要承担的。
第四招,医生集体会诊后再决定治疗方案。这对于“阴阳并,脏气不定”、“形羸不能服药”和“信巫不信医”者非常重要。这些病人很容易在治疗过程中死亡,若未经众多医生会诊,容易被病人家属认为医生诊断治疗有误。
■小结
在古代,医生有权拒绝“六不治”病人。而现在,医生必须履行救死扶伤天职,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医者都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去救治。只要病人愿意治疗,医生在自己的诊疗范围内就没有拒绝病人的理由。医生只有更好地掌握了与病人沟通的技巧,才能更好地救治病人。
中医药的治疗有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若是面对“六不治”病人,医生不采取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式,往往很难奏效。
总之,不管面对什么类型的病人,医生都需要将心比心、关心病人、尊重病人的选择,再处方下药,这样才更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