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医药资讯 > 内分泌医生面临“管理”烦恼

内分泌医生面临“管理”烦恼

2011-04-18 10:54 阅读:1068 来源:爱爱医 作者:i*m 责任编辑:iam
[导读] 糖尿病所表现的慢性高血糖,像一个静悄悄纠缠上来的无声***,慢慢侵害人体全身的各个器官。数据统计显示,约50%的失明、50%的心脑血管疾

    糖尿病所表现的慢性高血糖,像一个“静悄悄”纠缠上来的“无声***”,慢慢侵害人体全身的各个器官。数据统计显示,约50%的失明、50%的心脑血管疾病、60%的慢性肾功能衰竭、30%的截肢是由糖尿病引起的。专家指出,糖尿病这个“无声***”的杀伤力很大,控制好病情是内分泌医师与糖尿病患者共同的目标。

    但是,并不是每位糖尿病患者都能理解医生的一番苦心。在内分泌领域,这个相较一般专科医师看来医患关系应为“和谐”的领域,竟也出现了患者依从性不好,因血糖控制不佳、并发症频发而责怪医生的医患**。

    日前,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培训体系管理办公室推出一部反应内分泌科医生工作酸甜苦辣的动画短片。这部名为《我爱医生》(春天里之内分泌科医生版)的短片引起了医生网友的热烈反响,纷纷转载。网友们指出,这部短片不仅反映了内分泌医生的真实生活,也是全体医师心态的真实写照,道出了他们的烦恼。

    故事 啼笑皆非的医疗**

    患者程家东(化名),是北京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46岁,坐拥亿万资产,正值风华正茂时,被确诊患有糖尿病。刚开始时他谨遵医嘱,按时吃药,不再吃吃喝喝,血糖控制得非常好,但是病情得到缓解后他便放肆起来。医生劝解他即使没有任何症状仍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吃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但患者认为,自己已经没有任何症状,不需要任何治疗。每次医生开药,程家东都会牢骚半天,还怀疑医生是因为看中其资产而多开药,从他身上赚钱。

    碰到这样的患者,主管医生感觉很无奈,常感叹:“如今糖尿病患者出现年轻化的趋势,以40多岁的中青年居多,这些人工作忙、时间有限,认识不到糖尿病的危害,终有一天会吃亏。”

    程家东的情况正是如此。10个月后的一天,他在家里看电视,突然眼前一黑,被家属送到医院后已经双目失明。程家东把矛头指向无辜的医生,“明知道有这么严重的后果,当初为什么不告诉我?你们也没有强行要求我治疗,不管患者的生死还叫医生吗?”这就是程家东不满的理由,他以这种在医生看来毫无根据的理由,一直在医院闹,严重影响了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

    分析 **不可避免,医生“无处可藏”

    医疗**的情况千奇百怪,导致发生医疗**的原因更是复杂,而**是不可避免的,这其中医生扮演的角色很重要,要学会正确面对,“医生既要当好引导者,又要当好协助者。”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汪大望说。

    患者病情不一  依从性差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它引起的并发症,因此绝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接受严格的饮食控制和终身药物治疗。

    但是,并不是每名患者都能遵从医生的建议。“有的患者对糖尿病一知半解,但又人云亦云,即使医生苦口婆心地劝说,患者回家后还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服药。” 海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启煜说。

    还有部分患者是因为自我控制力差,难于长期坚持。更有甚者如同故事中的患者一样,怀疑医生开药的初衷。有医生抱怨,他们会把社会报道的极端案例放到所见过的所有医生身上,并认为医生开药就是为了挣钱,怀疑所见到的所有医生。

    老百姓认识不足  筛查率低

    糖尿病并不是不可防的,只要筛查出来就可以将其“扼杀在摇篮里”。但是,由于大众、媒体及患者,甚至医务工作者对糖尿病流行的危险因素、预防的必要性等普遍认识不足,所以很少有人专门做糖尿病筛查。据了解,我国糖尿病的知晓率和治疗率仅为3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据郭启煜介绍,虽然各大医院都开设了宣传糖尿病的讲座,但是讲座中的内容大多是针对糖尿病患者的,预防糖尿病的宣讲活动非常有限。

    除此之外,来自患者的主观原因也不能忽视。糖尿病的高发人群包括:精神紧张者、老年人、农民、不运动者等,很明显这部分人群不是没有条件就是没有时间做筛查,总之他们是高发人群,也是被忽视的人群。

    医疗资源欠缺  缺乏综合管理

    如果没有作为引导者和协助者的医生,患者就无法得到很好的诊治,并很难长期坚持治疗,无法缓解因疾病产生的心理压力等。

    即便如此,与糖尿病患者数量迅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内分泌科医生数量的维持不变甚至减少。以海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为例,每天的门诊量是100多人,每年增长4000多人,病房30张床。但是,科里只有6位医生,也就是说这6位医生既要管30张床,每天还要有3个人出门诊,负责100多位门诊患者。

    这一事实导致的直接结果便是医生没有更多的时间问诊,也缺乏对特定患者的系统化综合管理。“如低血糖,很多医生都不在意,如果不仔细询问很难得知,从而增加血糖不稳定性,患者也容易受到损伤,进而产生对医生的不满。如果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有疏漏,患者出现问题,容易发生冲突。”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雷晨说。

    纵深 寻找专属内分泌领域的解决方案

    **不可避免,医生苦不堪言。虽然有医疗环境、医疗资源等客观原因,但专家指出,就内分泌领域而言,这种矛盾和问题未必不能得到解决。

    严把血糖控制关,才能更好控制糖尿病

    如果没有控制好开头,我们就要控制过程或者结局。有一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血糖监测应用现状不尽如人意,79.8%的患者对血糖监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73.6%的患者不了解控制目标,自我管理中执行最差的也是血糖监测。汪大望教授说,合理的血糖监测是良好控制糖尿病的基础,如果不测血糖,第一不知道血糖是多少,第二容易忽视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血糖监测必须正规化,而这不仅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的努力,也需要硬件上的支持。在这方面,拜耳提供的血糖仪系列产品,为“糖友”的自我监测提供了保障。

    专家指出,血糖监测能够直接了解机体实际的血糖水平,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反应“糖友”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效果,从而指导医生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因此,经常监测血糖,才能控制好糖尿病。

    加强大众的糖尿病知识普及教育   

    上医治未病。除了要重视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更要关注那些糖尿病“潜在患者”。据了解,目前大医院已经开始重视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并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但郭启煜教授认为,相对于庞大的糖尿患者群来说,仍然不够。“因为来听课的人依从性都很好,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那些不听课的人。” 郭启煜认为,我们更应该重视糖尿病的预防,把它遏制在萌芽状态,而不至于患病。

    而做到对大众的糖尿病知识普及教育,早发现、早治疗,还得靠宣教。据了解,全国超过400家社区医疗机构都设立了“拜耳糖尿病小屋”,定期邀请专家给大众讲解糖尿病知识。目前,“小屋”已得到广大医生和患者的认可,大医院相关科室也在推广。

    与此同时,拜耳重合林还专门为“糖友”们量身定做了一套“糖尿病自我管理评估”问卷,该问卷,对饮食运动、合理用药、血糖监测、足部护理和低血糖风险预防等五个维度的自我管理进行评测,了解“糖友”在自我管理的哪些方面重视不够,或者存在哪些知识和防护技能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分组教育和服务。据了解,该问卷在国内尚属首创。

    一体化管理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预防、治疗、控制糖尿病,都离不开医生的作用。但是在如今医疗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医护人员不可能时时刻刻陪在患者身边,而绝大多数时间都需要患者自己管理糖尿病。因此,只有让患者学会自我管理,提高依从性,有效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医生才能从负担中解脱出来,并获得治疗的成就感和患者的信任。

    而如何让患者学会自己管理糖尿病?专家一致认为,一方面要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认识,加强大众糖尿病知识的普及;另一方面,还要探索糖尿病管理的一体化方式,将糖尿病患者全面“管”起来。这就需要一个综合性的管理团队,从不同专业角度共同配合,为患者制定全方位、立体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使患者在饮食、运动、日常行为与习惯、用药、监测血糖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指导。

    而这种一体化管理的方式,已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和验证,将是糖尿病管理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如美国哈佛大学糖尿病研究中心JOSLIN是最早的糖尿病管理系统,在帮助患者控制血糖、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团队包括内分泌医生、护士、营养师、药剂师、运动治疗师和心理医师,共同进行治疗。

    专家指出,如果这种一体化管理糖尿病的方式能够在国内得到建立和推广,将有可能改善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建立一种全新的医疗环境:一方面它赋予了“以患者为中心”新的内涵,另一方面医患之间得到了充分的交流与理解。这在医院必须以高质量服务换取效益的今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目前在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拜耳公司已抢先一步,成功推出一款为“糖友”量身定做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公众教育、“糖友”交流及基于“糖尿病自我管理评估”的“糖友”分组个体化辅导五个方面,整合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治疗和预防的丰富产品线,以及血糖仪、糖尿病教育等有关的各个方面,以改善糖尿病控制情况。目前这一项目已在全面推广中。

本报记者 陈惠  王天鹅  来源《医师报》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